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中醫如何認識糖尿病:從「消渴」談起的身體警訊

「醫師,我最近總是口乾舌燥,喝再多水也不解渴,整天疲憊不堪,體重還莫名其妙下降……」五十歲的陳先生憂心忡忡地訴說著他的困擾。經過檢查,他的空腹血糖值已超出正常範圍,這個結果讓他十分震驚。作為一名經常應酬的企業主管,他從未想過自己會與糖尿病扯上關係。

這樣的故事在現代社會屢見不鮮。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中,就已經對這種疾病有了深刻的認識。中醫將糖尿病歸類於「消渴」的範疇,其典型症狀「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正是古人觀察入微的智慧結晶。

中醫認為,消渴病的形成主要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因素密切相關。當一個人長期嗜食肥甘厚味,這些油膩甜膩的食物會損傷脾胃功能,導致運化失常,釀生內熱。這就像一個不斷加溫的鍋爐,慢慢消耗著人體寶貴的陰液,最終形成陰虛燥熱的病理狀態。

中醫將消渴病細分為上、中、下三消,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失衡。上消屬肺燥津傷,患者表現為口渴多飲,如同陳先生初來就診時的狀況;中消屬胃熱熾盛,特點是多食易飢,雖然食量增加卻日漸消瘦;下消則屬腎陰虧虛,典型症狀是小便頻多、渾濁如膏。這種精細的分型論治,正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所在。

記得陳先生初次來到太醫館時,不僅有口乾多飲的症狀,還伴有煩躁易怒、舌紅少津的表現。經過詳細診察,我判斷他的情況屬於典型的肺腎陰虛,兼有肝氣鬱結。除了建議他配合西醫的治療方案外,我為他擬定了滋陰清熱、疏肝理氣的中藥處方,選用了知柏地黃丸合消渴方加減。

在治療過程中,我特別向陳先生強調了飲食調攝的重要性。中醫講究「藥食同源」,對於消渴病患者,建議多食用山藥、枸杞、葛根等具有滋陰生津功效的食材,同時避免辛辣烤炸與過度甜膩的食物。這些看似簡單的飲食調整,其實蘊含著中醫「治未病」的預防智慧。

經過三個月的調理,陳先生回診時欣喜地分享,他的口渴症狀明顯改善,精神狀態也好轉許多。更令人欣慰的是,他的血糖值已逐漸趨於穩定。這個轉變不僅是藥物的功效,更是他整體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成果。

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是一個從整體觀念出發的完整體系。它不僅著眼於血糖數值的控制,更注重恢復人體自身的陰陽平衡。透過辨證論治與個體化治療,中醫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與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患者不僅是治療的接受者,更是自身健康的主導者,這種醫患共同努力的模式,正是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珍貴價值所在。

關於作家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