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的邊緣,總有一些人需要幫助,而有一群人,正默默地伸出援手,為他們帶來希望。《苗圃行動》便是這樣的一個組織,以實際行動關懷弱勢群體,無論是家訪、教育資助,還是生活上的支援,他們都不遺餘力。這次,我們有幸訪問到《苗圃行動》董事薛鴻禧先生(Hudson),聆聽他分享多年來的經驗與感悟。

深入家訪,發掘真正的需要
「家訪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親身去到當事人的家中,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困境。」Hudson回憶起一次家訪時的經歷,一位身高超過六呎的年輕人因為床的大小問題導致長期失眠,甚至影響了日常生活。「我們發現他的床長度不夠,他只能側著睡,甚至連冷氣機也無法正常使用,因為有木板擋住了風口。」透過家訪,團隊不僅了解到問題,更動手幫助他調整床鋪、安裝電視機,讓他的生活變得更舒適。
「我們要做的,不只是記錄問題,而是找到最貼切、最實際的解決方法。」Hudson強調,真正的幫助不只是填寫報告,而是要行動,確保這些需要被跟進,讓受助者感受到真正的關懷。
發掘被忽視的問題
當我們走進貧困家庭的家門,眼前所見的不僅是居住環境的凌亂,更是一個家庭在生活壓力下掙扎求存的真實寫照。許多時候,這些家庭並非不願意維持整潔,而是現實讓他們無暇顧及。父母為了生計日夜奔波,回到家早已筋疲力盡,而孩子則在有限的空間中努力適應,試圖在雜亂的環境裡完成學業。
「我們曾經探訪過一個家庭,母親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整理家裡,孩子的房間堆滿雜物,他只能在一小處清理出的空間裡寫作業。」Hudson回憶道,「但當我們進一步了解,才發現這個孩子可能存在發展上的困難,導致他無法主動整理環境,而母親也因為經濟壓力無法尋求專業協助。」
這樣的經歷讓團隊深刻體會到,每個家庭的困境背後,都有更深層的原因。表面上看來只是環境凌亂,實際上可能涉及心理健康、經濟壓力、教育資源不足等多重因素。「我們不應該只看到雜亂的房間,而是要問:這個家庭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改善現狀?」Hudson強調,這正是家訪的意義,透過親身接觸,理解問題的根源,並提供真正符合需要的幫助。

為孩子送上溫暖與希望
除了家訪,《苗圃行動》每年都會組織衣物捐贈活動,將全新的保暖衣服送到內地及尼泊爾偏遠地區的學校。這些衣服由團隊親自挑選、運送,並確保直接交到孩子們手上。「我們到學校時,孩子們穿上新衣服,開心到手舞足蹈,有些甚至珍惜到不捨得馬上拆開包裝,而是小心翼翼地帶回家慢慢打開。」這種對物資的珍惜態度,與香港孩子的生活形成強烈對比,也讓志願者們深刻體會到物質豐富與貧乏之間的落差。
「我們除了提供物資,更希望透過這些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愛與關懷,讓他們知道有人在乎他們的成長。」Hudson說。
教育資助,讓希望延續
除了短期的物資支援,《苗圃行動》也致力於長期教育資助。Hudson分享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名來自廣州的受助學生,因為《苗圃行動》的資助,順利完成學業,最終成為一名專業人士。「他現在不僅自力更生,還反過來幫助我們,資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形成了一種愛的循環。」
對於《苗圃行動》而言,教育資助的意義不僅僅是提供金錢,而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讓他們有機會跳出貧困,甚至進一步回饋社會。「我們希望透過這些例子,讓更多人看到教育的力量,也鼓勵更多人加入我們,一起改變更多人的命運。」

結語|用愛與行動,點亮未來
訪問的最後,薛鴻禧先生(Hudson)強調:「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數字或報告,而是為了真正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苗圃行動》的每一步,都是用愛與行動累積起來的,而這份愛,也正在透過受助者的回饋,慢慢地擴展開去。
在這個物質充裕但內心容易匱乏的時代,《苗圃行動》的工作提醒了我們,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幫助他人,來自於讓愛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