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幸遇見梁潔明,你很難相信她曾經歷過如此沉重與痛楚。她笑起來時,像個孩子般天真;她說話時,像一位導師般智慧。從「Kitty」到「Happy 媽」,這個名字的轉變,不只是對過去的告別,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承諾。「我不是因為人生順利才叫 Happy,而是我決定要快樂地活下去。」她說。

逆境重生,改變命運
走出抑鬱之後,Happy 媽沒有停下來。她不單令自己好起來,更希望幫助其他人也可以好起來。無論是社區課堂、網上對話、社交平台訊息,只要有人需要,她總是第一個出現。
偶爾在 Facebook 上看到一位年輕人留言想結束生命,她立即私訊對方,約出來吃飯。「那孩子說,原來這世界還有陌生人關心他,他不想死了。」Happy 媽說這句話時,眼中泛著光。這就是她的快樂哲學:讓人的心暖起來,就是最有意義的活法。

主持節目,發掘人間的好故事
因為巨大的改變而被邀請做網台節目的主持工作(HKFEEL網台節目《感恩天地》和《校園面對面》),專訪不同背景的人物,探索他們如何走過人生難關。自己聯絡嘉賓、安排內容,甚至自費請嘉賓飲茶,靠著一份真誠與信念,用訪談傳遞希望。
「我不是記者,我是聆聽者。我希望透過他們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你不是孤單一個人苦。」
她說自己不追求收視,只在乎那一兩個觀眾是否被觸動。如果有人因為一集節目而重拾希望,這就已經足夠。這份真誠與感染力,讓她成為節目的靈魂人物。很多曾經接受她訪問的嘉賓,後來都成為朋友,甚至願意與她一起推動更多公益活動。

阿媽的愛,給了孫女,也給了世界
除了幫助陌生人,Happy 媽最重視的還有與孫女的關係。她說,自己童年缺乏父母與祖母的愛,所以決定將這份愛的缺口,轉化為對下一代的無條件付出。
「我知道小朋友六歲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與愛,我就盡量滿足她,不嘮叨、不責備,只讓她知道,她被全然接納。」她說,很多人長大後還在尋找愛與肯定,如果童年能被愛充滿,就不用在成年後不停討好世界。「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但我想成為一個有智慧的長輩。」這份無條件的愛,不只給了孫女,也逐漸投射到她與周遭人的相處中——不批判、不責怪、不控制,只是用心陪伴。

從「退休」到「優化」:年紀去越大,智慧越多,越能享受當下
她經常笑說自己的退休不是「休息的休」,而是「憂慮的憂」,但現在已經進化到「優雅的優」。她甚至與朋友一起開辦工作坊,分享如何從失落、空虛的退休過渡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我七十幾歲了,不用再為別人活。我要為自己,為快樂而活。」她說的快樂,不是表面的輕鬆,而是一種經歷過深層痛苦後,仍願意選擇愛與希望的心境。
現在的她,雖然身體有病痛——嚴重視弱,需要進行角膜移植手術;頸椎壓迫神經線,必須開刀擴闊,否則雙腳無力、容易跌倒;最近確診皮膚癌。但她不再害怕,反而學會與身體共存。她曾做過幾次手術,曾有兩個生命在懷孕時消逝,經歷連續兩次流產,同年父親患癌去世。家族中成員有患癌病史,自己屬於高危一族。儘管如此,她依然平靜地說:「我不怕死,因為我已經活得很圓滿、很豐盛、很精彩。」

從抗拒到接受,臣服到感恩
Happy 媽走過的路,從黑暗到光明,從被動的受苦人生角色走向主動的愛人、助人角色。她不再問「為什麼這麼苦」,而是問「怎樣把這些苦變成別人的養分」。
她說,人生無論多難,總有一處出口,而她,就是那扇門。她選擇站在門口,不斷向內拉著那些快要放棄的人,輕聲對他們說:「人生不需要完美。每一塊拼圖,單獨看時或許不完整、不美,但當它們拼合在一起,卻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縱使不是每一塊都無可挑剔,只要學會享受拼圖的過程,感恩每一塊拼圖的出現——即使它曾讓你困惑、遲疑,也正是它,讓你的人生更加完整。」每一刀雕琢的劇痛都能把一塊普通的石頭變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從自卑自憐受害的小女孩,最終轉他成為快樂的長者,Happy可以,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