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周華山老師:集體療癒新模式

周華山老師說:「從沒如此強烈的使命感,渴望發展持續有效的療癒模式。」善用外在衝擊,重拾內在義無返顧的初心。

周華山老師說:「從沒如此強烈的使命感,渴望發展持續有效的療癒模式。」善用外在衝擊,重拾內在義無返顧的初心。
2013年,自在社打破最多人「同時接龍感恩」的健力士世界紀錄

一次心靈的重啟

華山老師說:曾經,生命傷痛、混亂和沮喪,原來是謙卑沉澱、絕處逢生的良機。

他坦言,身邊許多人抑鬱、迷失、放棄,卻讓華山老師覺醒,反思生命定位:餘生不光是生存,而是「多為社會做實事;愛我所做,做我所愛」。

周華山老師說:「從沒如此強烈的使命感,渴望發展持續有效的療癒模式。」善用外在衝擊,重拾內在義無返顧的初心。
2013年,發起香港感恩運動慈善團體,重量級嘉賓幫忙,一起推動逆境感恩,學習當下轉念

使命感,讓人變得堅定

這份激情,並非口號,而是每天實踐:「很多人問我,面對排山倒海工作量,不用睡覺嗎?怎麼總是精神奕奕?」

華山老師沒有壓力和KPI,單純地相信:「只要熱愛,就會投入;只要投入,就有改變。找到比自己生命更大的價值,便有無限動力。心念端正,成果自然來。」

在助人的路上,看見自己

作為一位致力於心理成長與社群建設的實踐者,華山老師坦言,自己過去經歷過許多掙扎與痛。

「我曾批判自己霸道、自私。同時,夠痛,便會改變。」

華山老師慢慢學習與自己和解,走向內觀旅程,沉澱傷痛,開始同理別人的痛,將痛點轉為亮點。他用了三年時間,整理自身傷痛,提升為持續共修的社群療癒模式,在2006年,創辦自在社慈善團體。

周華山老師說:「從沒如此強烈的使命感,渴望發展持續有效的療癒模式。」善用外在衝擊,重拾內在義無返顧的初心。
2015年4月7日,邀請60位身心靈導師,在香港大學舉辦「身心靈體驗日 ,免費讓六千位市民參加,打破HKU單日工作坊人數

不是輔導,而是同行

在助人工作路上,華山老師發展單對單輔導以外的模式,用心探索有溫度的共修社群,讓每個人都成為彼此支援、照亮的同修。

過去20年,他持續實踐、優化這套「社群持續陪伴模式」:每次課程結束,在安全守則的守護下,大家有系統地真情分享、互撐互助,細水長流。他說:「許多學員表示,畢業後的持續共修,才真正讓課程的理念,變成生活實踐。」

每一份熱情,都是能量的源頭

維持社群運作,並不容易。日常有很多複雜的人際互動,時有衝突、誤解、決裂。華山老師逐漸找到良方:「當大家聚焦遠景目標,當領袖以身作則,依法不依人,大家便專注成長,逐漸遠離是非、抱怨。」

華山老師常對團隊說:「當我們清晰為何而做、而活,所有辛苦都變成承諾的印記。」

這份不計較、不退縮的共修精神,讓團隊數百位義工持續攜手提升,實踐課程工具,先跟後帶、先欣賞後回應、先處理情,後處理事,建立健康界線,將課程學習,貢獻家人,成為愛的漣漪效應,持續貢獻你我她。

周華山老師說:「從沒如此強烈的使命感,渴望發展持續有效的療癒模式。」善用外在衝擊,重拾內在義無返顧的初心。
訪問志雲大師,一起推廣香港身心靈健康

活出那份「值得」的人生

華山老師不強求「外在成功」,卻堅持「內在修為」。無論他做什麼,都義不容辭,做到問心無愧:「只要定位明確,清晰人生使命,就不會被時代洪流捲走。」

在這個迷惘與壓力交織的時代,華山老師示範了什麼叫做「善用挫敗、同頻共振」——那不是執著和口號,而是對生命的尊重,對上蒼的感恩,對時代傷痛的承擔。

周華山博士,2006年創辦自在社慈善團體,目前有十個持續慈善社會服務,600位義工,300位生命教練,網頁超過3,100段免費短片;華山每天三分鐘錄音,每天免費給9,000人收看,學習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詳情請看:https://dreamspossible.hk/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