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陳瑩瑩校長:以教育築夢,為年輕人開路

陳白沙紀念中學校長陳瑩瑩,以教育為志業,懷抱對學生的關愛與對社會的使命感,致力打造一個能啟發學生、尊重文化、連結世界的學習空間。在她眼中,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心靈與品格的過程。

陳白沙紀念中學校長陳瑩瑩,以教育為志業,懷抱對學生的關愛與對社會的使命感,致力打造一個能啟發學生、尊重文化、連結世界的學習空間。在她眼中,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心靈與品格的過程。

教育,是為了培養完整的人

對陳校長來說,教育的真正價值,在於培育一代能與時並進、德才兼備的青年。她認為,這不僅是香港學生的期望,也是整個社會年輕一代的責任。她特別強調,中華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價值不應被忽略,反而更應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部分。

她提到,傳統讀書人所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與當代社會所重視的責任感與公民精神不謀而合。她相信,學生除了個人成就外,更應學會如何回饋社會,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

陳白沙紀念中學校長陳瑩瑩,以教育為志業,懷抱對學生的關愛與對社會的使命感,致力打造一個能啟發學生、尊重文化、連結世界的學習空間。在她眼中,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心靈與品格的過程。

打開空間,讓學生成為主角

在觀察當前的教育現況時,陳校長直言,香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擁有的主動探索空間仍然不足。她認為,太多時候,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大人和學校設定的目標與價值,卻未曾真正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方向與目標。

因此,她將心力放在為學生創造更自由的學習環境上。她希望,學生一踏入校園,就能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啟發與創造力的地方,一個讓人願意學習、願意思考的空間。

儘管校園空間有限,她仍巧妙地運用每一個角落,設計出多樣化的學習區域。她相信,環境的細節蘊藏著教育的力量,只要用心設計,哪怕是一面牆、一張桌子,也能成為啟發學生的起點。

教育者的初心,要重新找回

作為一位有著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的教育者,陳校長深知教師在學生成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她常提醒老師們,教育不應只是職業,更是一份有抱負、有使命感的工作。她理解並不可能每一位教師都時刻充滿熱情,但她相信,只要有一部分老師願意與她同行,便足以一起創造出新的教育可能。

為了讓教師團隊更能各展所長,她也努力在背後提供支持。她笑說,許多老師要備課、改卷已經非常辛苦,因此她願意承擔更多行政與協作工作,例如與外界機構建立合作、爭取資源、鋪陳理念等,好讓老師能專心在教學上發揮所長。

陳白沙紀念中學校長陳瑩瑩,以教育為志業,懷抱對學生的關愛與對社會的使命感,致力打造一個能啟發學生、尊重文化、連結世界的學習空間。在她眼中,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心靈與品格的過程。

教育,是國家的軟實力

在她的教育藍圖中,香港不應只是單打獨鬥的一環,而是應與國家的整體教育發展同步。她提到,國家正積極邁向2035年成為教育強國的目標,而教育作為國家的「軟實力」,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她認為,香港的學生應該有機會接觸來自內地與世界的多元理念和資源,拓展視野,建立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她希望,透過學校與國家之間更緊密的連結,讓年輕人在成長中看見更廣闊的舞台,並意識到自己其實也是改變世界的一分子。

陳白沙紀念中學校長陳瑩瑩,以教育為志業,懷抱對學生的關愛與對社會的使命感,致力打造一個能啟發學生、尊重文化、連結世界的學習空間。在她眼中,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心靈與品格的過程。

一份願景,一個承諾

從老師到校長,陳瑩瑩校長走過二十多年的教育路,背後始終是一份不變的信念,用教育改變生命。她明白教育是一條漫長而不易的路,但她相信,只要心中有夢,願意為學生多走一步,教育的力量終會開花結果。

對她而言,成為校長,不只是職位的轉變,更是責任的擴大。在這個位置上,她希望能放大影響力,整合資源,與一群有心的教育者同行,把教育的初心實現在每一位學生的生命裡。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