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榮錦先生,現任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的同仁,曾經是一位來自工業界玩具製造行業人士。如今他全身投入慈濟志業負責環保推廣等工作,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他的故事,是一段從迷惑到頓悟,從物質追逐轉向心靈富足的歷程。

初入慈濟:從誤解到理解
「我最初對佛教有些誤解。」梁榮錦坦言,「一直以為佛教就是整天拜經念佛,這對我來說絕無興趣。」正當他對是否加入慈濟感到遲疑之際,從第一次參與活動—醫院探訪開始,看到一群慈濟師兄師姐,如何投入關懷服務社區弱勢社群等慈善工作,從此他對學佛改觀。
「師父證嚴法師開示—佛經不只是念而已,所謂(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而是有很多實際的服務工作。聽了之後我才發現,這裡的佛教精神原來是活在日常生活中的。」
慈濟的修行方式,並非止於經文的誦讀,而是強調「聞法入心,行於生活」。這一理念,來自慈濟的創辦人——台灣的證嚴法師。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
「證嚴法師說了一句話,讓我非常震撼:‘經,不只是用來念的。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梁榮錦回憶道。
這句話的核心在於:佛教的經文,並非只為誦讀之用,而是指引人生方向的「道路」。真正的修行,是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透過行善幫助他人、實踐慈悲,來修煉自我。「單靠念經,你未必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即使明白了,如果不實踐,仍然只是空談。」他說。

慈悲的實踐:從素食到探訪
慈濟修行有十戒,其中之一是不殺生,這也與慈悲精神息息相關。「常說佛教講慈悲,人家會問你:你怎樣慈悲?如果你天天吃豬、雞、牛、羊,那又怎樣算是慈悲?」
因此,慈濟推廣素食,不僅是宗教行為,更是一種環保與愛護生命的實踐。在香港分會,員工可自由選擇是否素食,但在會所及回收便利點所提供的膳食一律為素食,這是一種柔性的倡導與環保的實踐。慈濟的慈悲,也體現在對社會弱勢的關懷及幫助上。
證嚴法師說過:「見苦知福。」透過親身接觸他人的苦難,反觀自身所擁有的一切,便能生出感恩與知足的心,從而了解原來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幸福。

轉捩點:從商業到志業
梁榮錦坦言,他過去也曾追逐名利與物質享受。但在慈濟的日子,讓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
「不是說不再追求就變成消極,而是我發現,原來透過幫助別人行善,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與快樂。」
儘管從商業界轉入慈善機構工作,收入可能有所減少,但梁榮錦卻從未後悔。「我現在追求的,不再是金錢與地位,而是內心的安穩與自我幸福感。」

福在人心:知足與惜福
「證嚴法師常說,平安就是福。」梁榮錦深深認同這句話。「當你有健康正常的身體、有正常的家庭、有正當穩定的工作,這就是幸福了。其他的,都是額外的。」在慈濟的這段旅程,他學會了「知福」、「惜福」、「再造福」這三個重要的人生功課。而這份心靈的成長,也正是他願意留在慈濟、繼續奉獻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