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馮綺雲主席|一場笑聲裡的覺醒,走進被遺忘的聽障世界

在一次看似平凡的社區飯局上,聾人節委員會主席馮綺雲Antonia意外被一群笑聲不斷的聽障人士深深觸動。那場沒有聲音卻充滿溫度的相遇,成為她走進聽障人士世界的契機。從學習手語、舉辦藝術活動,到推動共融平台,她用行動回應一個簡單卻充滿力量的信念: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與看見。

在一次看似平凡的社區飯局上,聾人節委員會主席馮綺雲Antonia意外被一群笑聲不斷的聽障人士深深觸動。那場沒有聲音卻充滿溫度的相遇,成為她走進聽障人士世界的契機。從學習手語、舉辦藝術活動,到推動共融平台,她用行動回應一個簡單卻充滿力量的信念: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與看見。

從笑聲開始的啟發

幾年前的Antonia參加了一場由獅子會與聾人協會合辦的盆菜宴。她原本只是應邀出席,卻被現場的氣氛震撼了。那天,現場聚滿了聽障人士朋友,大家圍坐一桌,笑聲此起彼落。雖然他們說不出話,但每個人的表情都洋溢著快樂與興奮。Antonia不禁反思:這群人,不是不能聽見嗎?為什麼比我們還要開懷?他們在開心什麼?他們怎樣溝通?怎樣生活?

這場看似平凡的飯局,卻突然讓她意識到,自己對聽障人士世界的認識,幾乎是空白的。

在一次看似平凡的社區飯局上,聾人節委員會主席馮綺雲Antonia意外被一群笑聲不斷的聽障人士深深觸動。那場沒有聲音卻充滿溫度的相遇,成為她走進聽障人士世界的契機。從學習手語、舉辦藝術活動,到推動共融平台,她用行動回應一個簡單卻充滿力量的信念: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與看見。

手語不是「比手劃腳」

那次經歷之後,Antonia開始主動了解聽障人士社群。她發現,過去一直以為手語只是一些簡單動作,其實大錯特錯。手語,就像任何語言一樣,有自己的語法、邏輯與文化背景。甚至不同國家、地區之間,也有完全不同的手語系統。

「就好像英文和中文一樣,手語也有『母語』和『國際語言』的分別。」她感嘆地說。這讓她深深明白,要真正走進這個群體,不能只是「幫助」他們,而是要「理解」他們。

一場健康講座,看到無聲的困境

為了更深入接觸,她籌辦了一場專為聽障人士設計的糖尿病健康講座,邀請醫生和護士現場講解,並安排了專業手語翻譯。那天的場面,讓她再一次動容。原本平時活潑吵鬧的聽障朋友,在講座中異常專注,認真聆聽、積極發問。她看到他們對健康資訊的渴望,也看到他們平日因為溝通困難而接觸不到這些重要知識。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部分人第一次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卻從未被檢查過。那一刻,她心裡浮現一個念頭:這是一群被社會遺忘太久的人。

在一次看似平凡的社區飯局上,聾人節委員會主席馮綺雲Antonia意外被一群笑聲不斷的聽障人士深深觸動。那場沒有聲音卻充滿溫度的相遇,成為她走進聽障人士世界的契機。從學習手語、舉辦藝術活動,到推動共融平台,她用行動回應一個簡單卻充滿力量的信念: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與看見。

學手語,是連結的開始

Antonia說,從那一刻開始,她決定要「做多一點」。她不想只是在活動中短暫出現,而是真正成為可以陪伴、可以理解的一員。於是,她開始學習手語。雖然不是每天使用,但她堅持至今,因為這是她與聽障朋友之間最直接的橋樑。

她笑說,手語不容易學,但比起語言,更重要的是心。「你肯學、肯走近,其實他們都感受得到。」

在一次看似平凡的社區飯局上,聾人節委員會主席馮綺雲Antonia意外被一群笑聲不斷的聽障人士深深觸動。那場沒有聲音卻充滿溫度的相遇,成為她走進聽障人士世界的契機。從學習手語、舉辦藝術活動,到推動共融平台,她用行動回應一個簡單卻充滿力量的信念: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與看見。

用藝術,畫出自信與尊嚴

除了語言,Antonia也用自己的專長——藝術,打開另一扇連結之門。她本身熱愛繪畫,於是開始在聾人協會舉辦畫班,邀請不同的藝術家來教導,包括粉彩、剪紙、水墨畫等。她帶領聽障朋友到郊外寫生,像是大澳、香港仔等地,再將作品集結成畫展,公開展出。

被看見,是最大的尊重

Antonia相信,真正的幫助,不是給予,而是創造「被看見」的機會。她說很多人對聽障人士的印象是「可憐」、「需要幫助」,但其實,他們只是缺乏適合的溝通方式與平等的機會。他們有能力、有創意、有潛能,只是社會從來沒有給他們一個被理解的起點。不是他們不行,是我們從沒真正了解他們。

在一次看似平凡的社區飯局上,聾人節委員會主席馮綺雲Antonia意外被一群笑聲不斷的聽障人士深深觸動。那場沒有聲音卻充滿溫度的相遇,成為她走進聽障人士世界的契機。從學習手語、舉辦藝術活動,到推動共融平台,她用行動回應一個簡單卻充滿力量的信念: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與看見。

一場靜靜的覺醒,正在發生

從一場盆菜宴開始,到學手語、辦講座、開畫班、辦畫展……Antonia用行動證明:理解,是消除隔閡的第一步;尊重,是共融的基礎。

這段旅程讓她明白,改變世界,不一定要轟轟烈烈。有時候,只要你願意走近一點,一個眼神、一堂課、一句「你可以的」,都足以點亮一個人的世界。這份初心,後來演變成一場更大的行動:她推動「香港聾人節」,希望將這份理解與尊重,擴展到整個社會。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