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糖尿病上中下三消的分別:解讀身體的三大警訊

「醫師,我最近總是口乾舌燥,每天喝再多水也不解渴,同事都笑我是『水桶』,但體重卻莫名其妙下降……」四十五歲的林先生憂心忡忡地訴說他的困擾。經過診斷,他的情況正是中醫所說「消渴病」的典型表現,也就是現代醫學所稱的糖尿病。

中醫將糖尿病歸類於「消渴」範疇,並根據症狀特點細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種類型。這種分類方法源自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至今仍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

上消主要表現在肺系症狀,其病機在於肺燥津傷。這類患者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口渴難忍,飲水量明顯增多,但依然感覺口乾舌燥。就像林先生初來就診時描述的,他每天要喝數公升的水,卻仍然無法緩解口渴的感覺。這是因為肺主宣發肅降,負責將水液輸布至全身,當肺臟受到燥熱所傷,輸布功能失調,就會出現津液無法上承的狀況。

中消的症狀則集中在脾胃系統,其核心病機是胃熱熾盛。這類患者最特別的表現是食量增大卻日漸消瘦,中醫稱之為「消穀善飢」。常常可聽到患者描述自己:「吃得特別多,卻越來越瘦」,體重短期內下降,同時伴有口苦、口臭、大便乾結等症狀。這是因為胃火過旺,加速了食物的消化吸收,但營養卻無法有效轉化為人體所需的氣血精微。

下消的關鍵在於腎臟功能失調,多屬腎陰虧虛。這類患者最困擾的是小便問題,不僅次數頻繁,而且尿液渾濁。患者很多時候會描述:「晚上要起來五六次小便,睡眠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伴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這是因為腎主水液代謝,又主固攝,當腎陰不足時,固攝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津液直趨下泄。

在臨床治療中,這三種類型往往不是截然分開的。就像林先生的案例,初診時以上消症狀為主,隨著治療的推進,我們發現他同時伴有中消的特徵。這種複雜的病情表現,正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的重要性。透過滋陰清熱、潤燥生津的治療原則,配合個性化的飲食建議,林先生的症狀在兩個月後得到明顯改善。

理解糖尿病的三消分類,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把握病情,也能為治療提供明確的方向。這種源遠流長的中醫智慧,至今仍在為現代人的健康管理提供重要的啟示。每個人的體質與症狀表現都不盡相同,唯有透過專業醫師的辨證論治,才能找到最適合的調理方式。

關於作家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