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座繁忙都市裡,有一位女士默默耕耘了超過二十年,將愛與關懷實踐於每一個角落。她不是名人,卻是許多人心中的「燈塔」。她就是吳秋燕女士,朋友們親切地稱她為燕姐。她的故事沒有華麗的開場,卻處處充滿真情與毅力。從教會到社區,從家庭到街坊,她以一己之力,撐起無數人的希望。
從教會到義工路上的初心不變
燕姐早年已是虔誠的天主教徒,長年服務堂區,參與聖堂各類社區推廣與環保活動。她幾乎每項大型活動都親自參與執行,從推廣環保意識,到社會關懷、節慶籌備,無一缺席。
那段時間她很投入聖堂,幾乎所有活動我都參與,但當她發現自己已經服務了十年之久,身邊也有一批跟隨多年的義工逐漸成熟,她便選擇退居幕後,讓後輩承擔更多角色。而她則轉為兼職義工,繼續默默貢獻。這份「付出」的精神,從未離開她的生命。她深信,信仰不只是在聖堂裡,而是在生活中實踐愛。

創立社區服務小組,全憑一顆心
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原始點醫學」,一種由台灣張釗漢醫師研發的自然療法,強調透過按推與熱源改善體質,幫助身體自癒。這次轉捩點,來自她兒子的推薦,當時兒子在中國做生意,知道媽媽熱愛學習,便邀她到深圳參加傳統文化課程。
燕姐回憶上課第一天晚上,她就感受到一種天主給我的使命感,從那一刻起她知道,幫助他人減少痛苦,成為她下半生的目標。她回港後,迅速組織義工團隊,自發推廣原始點,並開辦課程傳授知識。這支隊伍沒有政府資助、不接受外界捐款。她說:「我們沒有申請津貼,也不靠贊助,全靠自己和子女支持。」
創辦初期,每月貼補費用高達數千元,疫情期間更一度陷入拮据。但她從未動搖,靠著堅持與一群同樣無私的義工,將這份工作做到了第十年。

從愛出發,用溫度療癒身心
原始點強調「按推」與「內外熱源」配合,包括喝薑湯、蓋電熱氈、保暖身體,提升體內能量。燕姐不僅自己操作,更親身教導他人如何照顧家人與自己。
她的課程收取保證金(每人港幣一千元),但在完成第三堂後全數退還。課後若學員願意,再自由捐獻支持場地與物資開支。她強調不收學費,大家是為了學習與幫人,不是賺錢。
為補貼日常開支,她們會向有需要者提供薑粉、電熱氈等產品,但收費只為成本,從未以營利為目的。即便如此,收入仍遠遠不足,但她笑說:「撐了十年,我很感恩,這一定是天主的安排。」
這些年,她與團隊幫助了無數病患與家庭。她丈夫曾中風,都在短時間內透過原始點方法改善;曾有患者因中風昏迷兩天兩夜,經電熱氈持續保暖後意識恢復,最終安然度過晚年,甚至不用輪椅、也未用過拐杖。

最大的福氣,不是財富,而是被需要
燕姐出生於清貧家庭,七歲喪父,家中排行最大,肩負照顧弟妹的責任。她十八歲結婚,十九歲生下第一個孩子,二十歲已是兩名孩子的母親,之後又添兩名子女,28歲就育有四名子女。
「我雖然讀書少,但我不自卑。」她說,「天主給我的是勤力與積極。」如今她的四名子女都已長大成人,對她的志業全力支持,甚至將零用錢給她作為資助。她笑著說:「我不是有錢人,但我有用不完的福氣。最大的福氣,是身邊這群兄弟姊妹,雖非親人,卻比親人更親。」
義工們視她如母親,她亦視大家如孩子。這份無血緣卻深厚的情誼,是她最珍貴的收穫。

未來,不一定要宏圖大展,只求平凡持續
談及未來,燕姐坦言自己已超過七十五歲,不再追求擴展或創新,只盼能健康、自在地繼續服務。「再做多幾年,做到八十歲,我就心滿意足了。」
她理解義工們年紀也漸長,經濟上也未必寬裕,有些人只靠長者津貼生活,但大家仍願意出力,這讓她格外感動。
「我們不是為了名利,只是希望幫到人。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做下去。」

讓故事,傳遞希望
燕姐的故事,或許不是驚天動地,但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改變著世界的一角。她相信:「福氣不是天掉下來的,是要靠雙手去創造。」而她這雙手,已為無數人帶來溫暖。
在這個講求效率與功利的時代裡,燕姐的故事提醒我們:真誠的付出,本身就是一種正能量。願她的初心,成為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