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行醫為民,心繫社區|專訪朱國棟醫師

在一個講求效率與利益的時代,仍有人選擇默默耕耘,堅守自己的理念。朱國棟醫師,作為一位資深中醫師,不僅致力於醫治患者,還積極推動社區健康教育,並以實際行動關懷獨居長者及弱勢群體,展現了一位醫者對社會的承擔。

在一個講求效率與利益的時代,仍有人選擇默默耕耘,堅守自己的理念。朱國棟醫師,作為一位資深中醫師,不僅致力於醫治患者,還積極推動社區健康教育,並以實際行動關懷獨居長者及弱勢群體,展現了一位醫者對社會的承擔。

堅持下去

朱醫師的診療中心,是他推動社區健康的主要據點。雖然診療收入有限,但他仍堅持下去,將診金收入投入醫療資源,維持診所運作。他坦言,租金、針灸器材及藥品等固定支出,每月動輒需要數萬元,財務壓力沉重。然而,這並未阻止他繼續前行。「只要有足夠資源交租,能買到藥、針灸用品,能夠運作幾個月,我們就會繼續做下去。」朱醫師說。

為了維持診所的營運,他表示也有不少有心人定期提供捐助,無論是每月五十元的小額捐款,還是高達數千元的支持,這些善款都成為診所的生命線。然而,朱醫師也坦言,爭取大型贊助並不容易,因為行政工作繁瑣,甚至需要提供詳細報告,如服務人數、藥物使用量等,對於小型機構來說負擔甚大。

在一個講求效率與利益的時代,仍有人選擇默默耕耘,堅守自己的理念。朱國棟醫師,作為一位資深中醫師,不僅致力於醫治患者,還積極推動社區健康教育,並以實際行動關懷獨居長者及弱勢群體,展現了一位醫者對社會的承擔。

醫療之外的心靈守護

朱醫師的行醫理念,遠不止於身體的診治。他深知,特別是在服務獨居長者時,醫療的作用並非唯一重點。與患者建立心靈連結,甚至是預防孤獨帶來的心理問題,才是他的核心訴求。

「我們的做法是針對獨居長者,幫助他們預防自殺等問題。」朱醫師解釋道。每週,醫師與義工們會前往獨居長者家中,不僅提供醫療服務,還與他們促膝長談,了解他們的身心狀況。他強調,這種服務並非為了追求數據或名聲,而是希望能真正關懷這些長者的生活,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與支持。

此外,朱醫師的團隊還會走進社區,針對無家者等弱勢群體提供診療服務。他們攜帶簡單的醫療箱,走上街頭,為露宿者進行基礎診療,甚至送上口罩、止痛貼及藥油等生活物資。這些舉動,不僅是醫療措施,更是一種溫情的傳遞。「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被關心的感覺,而不是被社會遺忘。」他說。

在一個講求效率與利益的時代,仍有人選擇默默耕耘,堅守自己的理念。朱國棟醫師,作為一位資深中醫師,不僅致力於醫治患者,還積極推動社區健康教育,並以實際行動關懷獨居長者及弱勢群體,展現了一位醫者對社會的承擔。

探索中醫新領域

朱醫師的診療中心,近年來還開展了針對罕見病的專門治療服務,特別是針對帕金森症、中風、小腦萎縮症等病症的頭部針灸療法。他們的「腦針療法」療法,專注於改善大腦功能,吸引了越來越多患者,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這些病症的患者越來越年輕化,很多都是罕見病,例如漸凍人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天使症(安格曼症候群)等。」朱醫師表示,這些病症的治療難度高,但他和團隊仍然努力為患者提供免費治療,並不因為經濟效益而放棄這些高需求的服務。

他同時積極傳承中醫知識,開設課程,指導年輕醫師學習頭部針灸的技術,讓更多人能夠掌握這門治療方式,造福更多患者。

不逐名利,只問初心

「我們的做法和很多大型機構不同,不是為了曝光或數據,而是為了真心服務社區。」朱醫師毫不掩飾地說。在一個社會過度功利化的時代,他的這份堅持顯得尤為珍貴。他認為,真正的醫療不僅是治癒病痛,更是關懷病人的身心靈,帶給他們希望與溫暖。

從獨居長者到街頭露宿者,從普通患者到罕見病群體,朱醫師的足跡遍布社區的每個角落。他的行醫之路,雖然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意義。他用中醫的力量,守護著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讓社區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醫者的溫度。

在一個講求效率與利益的時代,仍有人選擇默默耕耘,堅守自己的理念。朱國棟醫師,作為一位資深中醫師,不僅致力於醫治患者,還積極推動社區健康教育,並以實際行動關懷獨居長者及弱勢群體,展現了一位醫者對社會的承擔。

後記

朱國棟醫師的故事告訴我們,醫療不僅是一種專業,更是一種責任與使命。在他默默耕耘的背後,是對生命的深深敬意與熱愛。他的行動,讓我們看到中醫的未來,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什麼是真正的醫者仁心。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