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讓 ESG 成為可持續的經濟價值|黃衍璋

近年來,ESG概念逐漸受到全球關注,許多企業開始將可持續發展納入業務核心。早在 ESG 仍未普及的時候,黃衍璋 (Hanley)便已投身其中,並在馬來西亞率先推動環保項目,致力於將可持續發展轉化為真正可行的經濟模式。

近年來,ESG概念逐漸受到全球關注,許多企業開始將可持續發展納入業務核心。早在 ESG 仍未普及的時候,黃衍璋 (Hanley)便已投身其中,並在馬來西亞率先推動環保項目,致力於將可持續發展轉化為真正可行的經濟模式。

從馬來西亞起步,探索 ESG 新模式

「我們很慶幸 ESG 現在被更多人認識,回想三、四年前剛回到香港時,這個概念還未普及。」 Hanley回憶道。當時,他剛在馬來西亞完成一個環保項目的設置,並開始思考如何將這套模式帶回香港。

與傳統的 ESG 概念不同,他們的項目並非僅僅專注於節能減排,而是構建了一整套循環經濟體系。他們專注於存餘回收,透過生物技術,例如黑水虻養殖和微藻培育,來達到廢棄物的高效再利用。「黑水虻可以被用作動物飼料,而微藻則是一種天然的碳吸收體,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 Hanley解釋道。這種創新的生態循環模式不僅能夠解決廢棄物問題,還能為農業、畜牧業和環保產業提供新的經濟價值。

攜手學術界,推動碳減排技術落地

在馬來西亞推動這一計畫的過程中,他們與當地政府及學術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尤其是與大學的一位教授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將微藻技術導入實際應用。隨著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徵收碳稅,微藻技術的潛在價值也逐漸浮現。他們正努力開發一個標準化系統,幫助企業降低碳排放,並獲取碳權認證,進而在碳交易市場中創造經濟收益。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 ESG 不只是環保責任,而是一個可持續的經濟模式,讓企業也願意參與其中。」 Hanley說道。

近年來,ESG概念逐漸受到全球關注,許多企業開始將可持續發展納入業務核心。早在 ESG 仍未普及的時候,黃衍璋 (Hanley)便已投身其中,並在馬來西亞率先推動環保項目,致力於將可持續發展轉化為真正可行的經濟模式。

將 ESG 理念落實為可持續的經濟行動

Hanley 是 Easy Green 的 CEO,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團隊成員一同推動 ESG 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引擎。Easy Green 所提出的 ESG 計畫,不僅著眼於環保,更強調可持續性與經濟效益的整合,為企業提供從減碳到創值的完整解決方案。隨著 ESG 框架在全球企業間日益受到重視,許多大型企業也開始將其納入供應鏈管理中。然而,市面上常見的 ESG 措施,如更換循環紙、LED 燈或使用電動車等,大多僅為短期或象徵性行動,難以帶來長遠影響。

Easy Green 的團隊則致力於打造真正可持續的 ESG 模式。透過微藻技術每日吸收碳排,搭配黑水虻等生物科技,建立起一套循環經濟體系。微藻不僅能有效減碳,產出的生物質也可轉化為農業飼料,實現環保與經濟效益兼具的雙軌成果。這一切的實現,來自於團隊每一位成員的努力與堅持。無論是研發、營運、商務拓展或合作夥伴關係的維繫,每個人都在這個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Hanley 表示:「我非常感謝團隊一路以來的投入與信任,正因為有他們,這些理念才能真正落地,創造出具體的改變。」此外,Easy Green 亦會以全球領先的碳排放與碳權認證機構 Verra 的準則,協助企業計算碳足跡、申請碳權,並進一步參與碳交易,讓 ESG 不再只是企業的責任,更是一項具備財務回報的綠色投資。

近年來,ESG概念逐漸受到全球關注,許多企業開始將可持續發展納入業務核心。早在 ESG 仍未普及的時候,黃衍璋 (Hanley)便已投身其中,並在馬來西亞率先推動環保項目,致力於將可持續發展轉化為真正可行的經濟模式。

回歸香港,打造本地化 ESG 生態系統

如今,他們正計劃將這一模式帶回香港。「香港的科學園對我們的計畫很感興趣,希望能將我們的技術引入,成為本地的應用場景。」 他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發展綠色金融的巨大潛力,而 ESG 項目正是未來金融體系中的關鍵組成部分。

「過去,人們常認為環保是一筆沉重的支出,彷彿將資金投進無底之海,難以見得回報。」 但他希望改變這種觀念,讓環保不僅僅是社會責任,更是一種有價值的投資。透過碳權交易和綠色金融體系,企業可以在履行環保責任的同時,獲得實質的經濟回報,從而推動 ESG 產業的長遠發展。

從設計師到環保創業者|一場跨界的挑戰

談及個人背景,Hanley坦言,自己最初並非環保從業者,而是一名產品及室內設計師。他的合夥人們也來自不同領域,有些曾從事石油開採,有些則曾經營木材生意。「我們的背景與製造業相關,因此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深有體會。」 這份親身經歷讓他們決心投身 ESG 領域,透過技術創新來解決環境問題。然而,這條路並不容易。在 ESG 尚未普及時,他們曾面臨市場冷漠與政策支持不足的困境。如今,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加劇,社會大眾才開始意識到環境保護的迫切性。「現在天氣忽冷忽熱,這些極端氣候變化已經是無法忽視的現實。」

近年來,ESG概念逐漸受到全球關注,許多企業開始將可持續發展納入業務核心。早在 ESG 仍未普及的時候,黃衍璋 (Hanley)便已投身其中,並在馬來西亞率先推動環保項目,致力於將可持續發展轉化為真正可行的經濟模式。

展望未來|讓 ESG 成為共享經濟的一環

未來,黃衍璋(Hanley)希望能打造一個生態溝通平台(Eco Communication),讓更多人參與 ESG 項目,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他深信,綠色金融將成為下一個時代的核心經濟模式,而 ESG 企業將在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他的理念中,環保不應只是一種道德責任或企業義務,而應該成為一種可持續的經濟模式,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從中獲益。他認為,只有當環保與經濟利益相輔相成,企業和社會大眾才會真正投入其中,推動長遠發展。

「這不僅是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全球共同面對的課題。我們所做的,不只是環保,而是讓環保成為一種可行、可持續,並且對所有參與者皆有價值的經濟模式。」 他希望透過這個責任,讓環保不再被視為單純的成本負擔,而是成為驅動社會與經濟共榮的新動力。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