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講求效率與成果的社會,我們往往忽略了堅持初心、默默耕耘的人。馮健華律師(Franky)就是這樣一位低調的實踐者。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一定要一開始就找到理想,但只要心中有夢、有愛,最終都可以走到對的地方。

從現實出發,走進法律世界
「其實細個時,唔係諗住做律師,係想做教書㗎。」Franky 坦言,自己讀書時期並非一開始就立志從事法律行業。當年因為會考和 A-Level 成績不俗,便從實際出發,選擇了文科生可行的專業方向——法律。這個選擇,一方面是現實的考量,另一方面也為他日後的多元發展埋下了伏筆。

法律人,也是一位教育者
即使投身法律界多年,Franky 並沒有忘記那份「教書」的初心。他笑說,自己今日的工作其實也離不開「教育」的本質。無論是在NGO 、 保險公司講解「平安三寶」法律知識,還是為大型機構的經理們教授商業法律,他都以一種引導與分享的心態,將複雜的法律條文轉化為可理解、可應用的知識。
這種教學的過程,不僅是職業技能的傳遞,更是一場心與心的交流。


為孩子點亮希望的燈
最動人的一段故事,來自他為朋友孩子免費補習英文的經歷。Franky 沒有用填鴨式的操練方法,而是從建立信心開始,幫助孩子突破學習障礙。
「當你慢慢俾到個小朋友一個信心,佢衝破咗呢樣嘢之後,其實可以越讀越好。」Franky 分享,他曾協助一位有輕度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從考第十名、第七名,一路進步到第五名。這樣的轉變,不只是分數的提升,更是對孩子和家長的一種信心與鼓舞。
教學方法:貼地、即興、因材施教
Franky 的教學方式別具一格。他會了解孩子在學校學了甚麼,再根據課題設計問題或活動。有試過為了讓孩子理解平面與空間概念,他甚至會帶領他們望出窗外,用眼前的實景,教堂、天橋、樹木、山丘作為教材,讓孩子將抽象的詞語如 in front of、behind、next to 真正轉化為生活中的認知。
這種靈活應變的教學風格,來自他多年讀書與工作的經驗,也源自他對教育的熱誠與用心。他明白自己以前也經歷過困難和障礙,希望把克服的方法「傳授」給別人,令別人的路走得更暢順。
一份不為名的初心
Franky不曾將自己標籤為補習老師。他所做的,往往只是因為「見到一個小朋友因讀書哭泣和冇自信心」,就希望出一分力。或許正因如此,他的教學更顯真誠,更能觸動人心。


用心感染,用力改變
Franky的故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學。他沒有預設人生的劇本,也沒有追求光鮮的頭銜,而是一步一步,走出屬於自己、也屬於社會的一條路。
在法律與教育之間,他找到了讓自己發光的方式,用專業幫助人,用愛心成就人。這份溫度,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