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聾人這個群體往往被忽視,他們的聲音微弱且不易被聽見。然而,邵日贊先生,香港慈善組織「龍耳」的創辦人,卻用他的行動和堅持,為這個群體爭取應得的權益。他的經歷與努力,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社會關懷,也讓我們反思,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平等地參與這個社會。

十年爭取:交通優惠的背後
邵先生提到,他曾用近十年的時間,為聾人爭取公共交通的優惠。他希望巴士、渡輪、火車等公共交通工具,能為持有殘疾證的市民提供半價優惠。邵先生指出,聾人雖然在表面上看似與普通人無異,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的困難卻非一般人能夠想像。他認為,這些公營機構賺取的盈利,應該回饋社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然而,當政府推出了「兩元乘車優惠」後,社會卻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邵先生分享了一個讓人心酸的故事:有些人質疑使用優惠的聾人是否真的有殘疾,甚至在他們使用交通工具時,跟蹤、盤問,甚至當眾指責他們「濫用優惠」。對於聾人來說,這樣的場景不僅是一種羞辱,更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聾人無法像一般人那樣用語言解釋自己,他們只能默默承受這種誤解與不公平。」邵先生感慨地說。
手語被忽視的語言與文化
邵先生認為,社會對聾人的最大誤解之一,是對手語的不認識。他指出,手語是一種獨特的語言系統,擁有自己的語法與結構,但由於手語需要用手指指向對方,這與傳統中國文化中「不要手指指人」的教導相違背,導致很多人對手語存有偏見。
「我們從小被教導『不要用手指指人』,但對聾人來說,手語是他們的語言,指向某人是他們日常溝通的一部分。」邵先生解釋道。他希望透過教育與宣傳,讓更多人理解手語的文化背景,並尊重這種語言的使用方式。

聾人的困境:醫療、法律與日常生活
除了日常的交通使用,聾人在醫療和法律方面更是面臨重重障礙。邵先生分享了一個案例:某對聾人夫婦到醫院就診時,因為無法用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病情,最終導致延誤治療。他指出,醫療問題與性命息息相關,如果聾人無法與醫護人員有效溝通,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醫療只是其中一部分,法律上的誤解也會導致巨大的困擾。有些聾人因為表達不清楚,甚至被誤判有罪,這對他們和家人來說是一種沉重的壓力。」邵先生表示,聾人的語言障礙,讓他們在很多重要場合中無法捍衛自己的權益。他強調,手語翻譯員的存在至關重要,但目前的資源仍遠遠不足。
聾人被邊緣化的根本原因
邵先生認為,聾人與聽人最大的分別,來自於文化與語言的差異。他舉例說,聾人經常無法理解一些日常語言中的隱喻或俚語。例如,「很危險」在廣東話中用「牙煙」來表達,但對於聾人來說,這樣的表達方式完全沒有意義。他們缺乏與主流社會交流的機會,也因此被邊緣化。
「他們不是不聰明,只是缺乏交流的機會。很多聾人甚至到了三四十歲,才問我一些常見的詞語的意思,這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我們的社會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邵先生語帶沉重地說。

堅持與希望:為聾人爭取更多的平等
儘管挑戰重重,邵先生始終沒有放棄。他和他的團隊持續努力,為聾人提供手語翻譯、就業協助以及更多的教育機會。他認為,讓社會更包容的關鍵在於教育與交流。只有讓更多人理解聾人的處境,消除誤解,才能真正實現平等。
「聾人是我們社會的一部分,他們有權利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邵先生的話語中透露著堅定。他相信,只要每個人都能伸出援手,多一份理解與支持,聾人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好。
結語
邵日贊先生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香港社會仍需努力的地方。聾人的困境,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問題,更是我們整個社會的責任。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我們不能讓任何人因為障礙而被排除在外。正如邵先生所說:「愛與包容,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a-voice-for-the-deaf/。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