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從傷痕到力量:一位SEN孩子媽媽的真實蛻變

在別人眼中,Anna是一位堅強的媽媽,也是一位不斷學習成長的女性。但在她堅定的眼神背後,是一段不容易的生命旅程——從破碎的原生家庭,到成為一位特殊學習需要(SEN)孩子的母親,每一步都帶著掙扎,卻也成就了她今天的深度與溫柔。

在別人眼中,Anna是一位堅強的媽媽,也是一位不斷學習成長的女性。但在她堅定的眼神背後,是一段不容易的生命旅程——從破碎的原生家庭,到成為一位特殊學習需要(SEN)孩子的母親,每一步都帶著掙扎,卻也成就了她今天的深度與溫柔。

缺乏父愛的成長,讓我更渴望家庭的完整

「我爸爸有躁鬱症,情緒不穩,經常打我媽媽。後來媽媽忍受不住,就帶著我和妹妹離開了那個家。」說這段往事時,Anna語氣平靜,卻帶著一種深埋心底的遺憾。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Anna從小就缺乏自信,經常被家人否定、拿來與別人比較。她很羨慕其他小朋友有爸爸陪伴成長,去麥當勞、去遊樂場,這些在她童年中幾乎是空白的。

「其實我結婚時好想爸爸可以參加,甚至做我的證婚人。但家人反對,最後我放棄了這個念頭。現在爸爸已經離世,這個心願也再沒有機會實現。」

這段經歷,雖然帶來傷痛,卻也讓她對「家庭」有更深刻的理解。她努力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穩定、安全和被愛,這份渴望,其實是來自她曾經缺失的那一塊。

在別人眼中,Anna是一位堅強的媽媽,也是一位不斷學習成長的女性。但在她堅定的眼神背後,是一段不容易的生命旅程——從破碎的原生家庭,到成為一位特殊學習需要(SEN)孩子的母親,每一步都帶著掙扎,卻也成就了她今天的深度與溫柔。

當孩子不一樣,媽媽的世界也改變了

Anna的大兒子在幼兒園時,老師發現他情緒起伏大、不容易坐定,甚至會突然大叫或打人。起初,她只覺得孩子比較活潑,但在老師建議下進行發展評估,才發現他有ADHD(過度活躍症),並可能有ASD(亞氏保加症)的傾向。

「那時候我真的有啲慌,我仲懷住第二胎,完全唔知點算。」她形容自己像掉進一個資訊的海洋,但身邊沒有人能真正指引她。

社工、機構、評估、輪候名單……每一個步驟都像是一場考驗。她靠著自己上網、打聽、問人,慢慢摸索。直到加入一個媽媽互助組織,她才真正感受到「有人明白我」。

「媽媽之間的支援,真係好重要。有啲SEN媽媽會分享治療師資訊、學校選擇,甚至點樣面對孩子發脾氣。這啲都唔係書本教到的。」

在別人眼中,Anna是一位堅強的媽媽,也是一位不斷學習成長的女性。但在她堅定的眼神背後,是一段不容易的生命旅程——從破碎的原生家庭,到成為一位特殊學習需要(SEN)孩子的母親,每一步都帶著掙扎,卻也成就了她今天的深度與溫柔。

他不是壞孩子,只是需要被理解

Anna曾經在孩子的學校當「影子老師」,每天坐在兒子後面協助他上課。她親眼看著孩子努力控制自己,但始終跟不上傳統教育的節奏。

「佢唔係唔聽話,佢係唔識點講,唔識點表達。佢鍾意STEM、鍾意用英文答問題,但老師只要求佢坐定、聽書、跟從。」Anna說,這個體制不明白他,她要為他找一個能接納他差異的空間。

她最後為孩子轉學,找到一間更包容的幼兒園。「新老師會主動提醒我應該點做,幫我一齊諗方法,呢啲對我嚟講真係好大幫助。」

當媽媽的過程中,她開始學習放下控制,轉而選擇理解。「我以前係一個好緊張的媽媽,查資料、問人、責怪自己。但而家,我學識柔軟,學識放下期待。」

她說,孩子不是要完成我們的夢想,而是要活出他們自己的樣子。

在別人眼中,Anna是一位堅強的媽媽,也是一位不斷學習成長的女性。但在她堅定的眼神背後,是一段不容易的生命旅程——從破碎的原生家庭,到成為一位特殊學習需要(SEN)孩子的母親,每一步都帶著掙扎,卻也成就了她今天的深度與溫柔。

育兒,是一條愛與被愛的路

有一天,兒子突然對Anna說:「媽媽,我知道你好愛我,謝謝你陪我上學。」這句話讓她所有的疲累都化解了。

「原來佢知道的,只係我哋未聽得懂佢的語言。」

從無助到堅強,從焦慮到接納,Anna一點一滴地走過這段路。她不再只是那個渴望改變孩子的媽媽,而是一個懂得尊重孩子節奏、也重新認識自己的女人。

她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份禮物,不是項目管理,也不是分數表,而是來教我們什麼是愛,什麼是放手。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