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座高速運轉的城市,精神健康逐漸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心理支援服務雖然日益普及,但對不少基層市民來說,「心理輔導」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侈選項。然而,有一位女性,選擇用她的專業與信念,走進人與人之間最柔軟的地帶,讓輔導變得「可近、可選擇」。她就是擁有超過二十年經驗的心理輔導臨床督導、同在坊輔導及培訓中心創辦人——何天慧女士(Ms. Sherry Ho)。

初心,是一份對人心的體恤
「其實我自己都問過自己,哪怕是我做這一行業的,真的要為自己或家人掏出千幾二千元去見一節輔導,我都會猶豫。」何天慧女士坦誠地說。
她並不諱言,香港的輔導服務在質素與價格之間,往往讓有需要的人卻步。即便身為專業人士,她也深知這份「心理價值」與「經濟現實」之間的落差有多大。於是,她萌生了一個夢想:建立一個收費親民、但又不失專業與溫度的心理輔導平台。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讓每一位有需要的人,無論背景如何,都可以安心走進輔導室,說出心底的聲音。
從夢想到實踐,一條沒有捷徑的路
這個夢想並非一開始就宏大。起初,她只是以個人身份執業形式,有限度地提供服務。後來,因為業界的肯定與信任,漸漸有人找上門合作,學校、教會、社福機構紛紛邀請她參與項目。
「有朋友跟我說,你如果心裡不是想向服務對象收費,而是希望單位去承擔,就應該轉做NGO。」這一句話,成為她創立同在坊的轉捩點。2014年,她正式成立機構,並走進社區、學校、教會,提供心理支援、婚前及婚姻輔導、情緒管理、特殊教育支援等服務。她堅持收費透明,甚至讓來訪者自行選擇收費等級。多年來,累積服務人次超過4,500人,合作單位超過30間。


培育新一代,傳承「不為錢」的輔導價值
除了服務外,Sherry更看重「傳承」。她指出,許多剛畢業的心理學及輔導系學生,雖有知識,卻缺乏實戰經驗。她作為註冊臨床督導,主動培育新一代治療師,讓他們在安全的實習環境中學習,同時也為機構提供更多輔導人手。
「我們不是學院,但我們願意提供平台,讓這班年輕人知道,輔導不只是職業,更是一種信念。」她說。
她也提醒新入行者,單單會做輔導還不夠,要學會公開表達、講座策劃、教學設計,甚至是職涯規劃。「我們這行,其實是很少有全職崗位的。要突圍,就要懂得表達自己。」

疫情打擊之下,仍不放棄的堅持
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合作單位暫停服務,機構收入一度大減。她坦言,那段時間是最艱難的。「我們本來就不是為賺錢而做,疫情來時,一邊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但幸好我們治療師願意付出,才能撐過來。」
她也感恩當初有儲備,讓機構得以繼續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支援。這份「不為營利,只為人心」的精神,成為同在坊多年來屹立不倒的根基。
向前一步,讓輔導走得更遠
十多年來,Sherry與她的團隊持續走進學校、社區、教會,甚至是社福媒體熱線的背後支援。她低調地說:「可能大家聽過《恩雨之聲》的熱線,其實那條線就是我們在後面支援的。」
未來,她希望機構能更主動地走到台前,不再只是支援者,而是同行者。她相信,心理輔導可以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一種大眾都可以選擇的生活選項。

每一顆願意傾聽的心,都是改變的起點
在這個講求效率與經濟效益的社會裡,Sherry選擇走一條難行的路。她沒有招牌式的宣傳,也沒有盈利為先的策略,只有一份真誠的信念:讓心理輔導不只是服務,而是一份同行;不只是專業,而是一份人心。
這份堅持,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深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