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怕的是,60歲那年對著自己說:早知道……」歐錦豪(人稱三Sir)回憶起自己從工程師轉行的那一刻,語氣很平淡,卻藏著沉沉的決心。他不是一開始就走在藝術這條路上,實際上,他是中大工程系畢業,曾在引擎行業工作多年。

一段勇敢的轉身
「讀書的時候很開心,因為你接觸的是知識,是理想。但一出來工作,現實跟書本完全兩回事。」他坦言,工作初期的熱情很快被日復一日的壓力消磨殆盡,身體也發出了警號——兩邊膊頭因長期使用滑鼠而酸痛,甚至有一次搭車途中暈倒送院。他苦笑說:「這不是開玩笑,連政府都立刻收我入院,代表真的是太辛苦了。」


裸辭,是對自己負責任
那是一個不被理解的時代。在家人眼中,「裸辭」幾乎等同於「不孝」。但三Sir知道,這不是任性,而是他對自己人生負責。「我不能等到60歲才後悔。那時候可能沒體力、沒時間、沒自由了。」
他辭職後休息了一段時間,身體才慢慢恢復。也正是在這段「空白期」,他開始重新整理自己的興趣——魔術、戲劇、寫程式。這些過去只是興趣的小片段,慢慢拼湊成一條新的生命道路。

舞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語言
在從事其他項目的過程中,我常常遇到一種情況:客戶往往會不斷追問細節,甚至對一些與他們無關、並非他們職責範圍內的事情,也表現出強烈的探究意圖。他們希望全面掌握整個流程,即使那些內容對項目本身的推進並無實際幫助。
然而,在魔術表演的範疇中,除了必要的行政安排,我無需向觀眾或合作方解釋每一個魔術的運作原理。只需一句「這是魔術行內的規矩」,便足以化解種種追問與懷疑。這種特性正好契合我不喜歡過度解釋的性格,亦讓我能專注於創作與演出本身,無需被無謂的說明所干擾。
這個想法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並不容易。因為魔術的邏輯與戲劇的邏輯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衝突的,魔術講求出其不意,而戲劇則依賴邏輯推進;魔術帶來的驚喜可能會打斷戲劇的節奏,而戲劇的敘事結構又可能限制魔術的發揮。
三Sir舉例說,如果主角是一名乞丐,卻在毫無鋪陳或理由的情況下,能夠隨意變出金錢來達成目的或改善生活,那麼他所經歷的一切(也就是整部戲)便會失去意義。
為了讓魔術元素能夠合理地融入劇情,他與導演、演員及技術人員不斷溝通,甚至對每一個轉場、手勢和視線的安排都進行了細緻的調整。

藝術,是溝通,也是自救
如今的三Sir不只是魔術師,也是劇場創作人、導師、編劇。他曾經質疑自己是否「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但一路走來,他明白了:真正的不義,是對自己妥協。
「我慶幸那時候身體逼我停下來,否則我可能到現在都還困在原地。」他說。
他的故事不是關於「成功轉型」,而是關於「勇敢選擇」。人生不一定要有明確的答案,但一定要有誠實的態度。三Sir用他的故事提醒我們:當你發現身體、心靈都在抗議的時候,停下來,可能不是逃避,而是重生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