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義工路上的初心與堅持|潘佩璆醫生

在繁忙的醫療工作之餘,潘佩璆醫生仍抽出時間參與義務工作,貢獻社會。他的初心與堅持,正是他多年來投身於社會服務的重要動力。在一次訪談中,他坦言對這片土地的情懷,以及對社會回饋的深刻體悟,激勵他投身不同行業的義工服務。

回饋社會的初心

潘醫生並非在香港出生,但他在香港成長,接受教育,並進入醫學院深造。他認為,這一切並非僅是個人的努力,而是得益於社會提供的機會。他提到:「有人可能會說我考試厲害,所以能進醫學院,但我並不這樣看。我認為,是社會給予我這樣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有能力,能夠回饋社會,這是應該做的。」

這份對社會的感恩,讓他在多年醫療工作之外,持續參與義工服務。他謙虛地表示,自己並不是主動四處尋找義工機會,而是當有團體找上門時,他樂意伸出援手:「香港有很多團體需要幫助,當我有時間,而且覺得工作是正派、對他人有益的,我就會參與。」

多元化的服務對象

潘醫生的義工服務範圍廣泛,涉及不同年齡層和群體,包括長者、精神病康復者,以及市民大眾等。他表示,目前較少有青少年相關的義工機會,但其他群體的邀請則絡繹不絕。例如,他參加「工聯會康齡服務社」,擔任組織及管理的角色,也曾參與精神健康相關的分享會,甚至提供醫療健康知識講座。

對於與長者的交流,他提到,主題並不限於精神健康或專業醫學知識。有時候,他會參與更多行政與規劃層面的工作,例如協助團體組織活動或提供專業建議。這些工作不僅實際,還能夠長遠地幫助服務對象。

社會憧憬與持續貢獻

雖然潘醫生的義工服務多數是應邀而來,但他提到,自己對社會一直懷抱著一份憧憬。他認為,社會給予了他成長的機會,他應該以行動回饋。而這份憧憬,也成為他長期堅持義工工作的動力源泉。

「其實我對社會是有一點憧憬的,」他說道,「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這個地方會變得更美好。」

未來的展望

潘醫生在訪問中並未透露自己未來的具體計劃,但他表示,只要有合適的機會,他仍願意以義工的身份參與更多社會服務。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將精神健康、醫學知識等更廣泛地傳遞給大眾,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潘佩璆醫生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位醫生的專業之外,還有溫暖的一面。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對社會的感恩與回饋,也讓我們更加明白,付出與分享的價值。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