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精神健康議題時,許多人對於相關術語及角色的界定感到困惑。例如,「精神病患者」與「精神康復者」這些詞語究竟代表什麼?精神科醫生的角色又應該如何理解?在訪問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時,他深入分享了精神科醫生的職責、治療方式及精神疾病的特性。
精神科醫生的核心角色
潘醫生表示,精神科醫生的核心角色與其他專科醫生一樣,就是「治病救人」。不同的是,精神科醫生專注於診治精神疾病患者。他們的職責不僅是針對病情進行評估,還包括制定治療方案,例如處方藥物或提供心理輔導。這些治療方式需要根據每位元病人的情況來調整,確保病人獲得最適合的支持。
精神疾病是否可以根治?
當談及精神疾病是否可以根治的問題時,潘醫生坦言,大多數精神疾病尚無法完全根治。他解釋道,治療後即使病情穩定,部分患者在停止用藥後仍有可能復發。然而,也有少數疾病可以在某些情況下被視為「根治」。他舉例說明,一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被發現體內缺乏維生素B12,補充後症狀改善且病情不再惡化。這種情況下,從醫學角度來說已接近根治,但仍需持續補充B12來維持效果。
潘醫生強調,這類案例屬於例外,大多數精神疾病的治療是「非根治性」的。儘管如此,「非根治性」並不意味著患者一定會復發。有些患者在治療結束後,病情可能永久穩定,不再出現相關症狀。這時候,復發與否更多依賴患者的個人體質與運氣,而非單純依賴醫生的技術。
對精神健康的正確認識
潘佩璆醫生的分享提醒我們,精神健康治療的成功並非僅僅依賴藥物或醫生的專業能力,而是多方面的綜合結果。患者的配合、治療的持續性以及對疾病的正確認識,都是影響病情的重要因素。同時,他也呼籲社會對精神疾病建立更多包容與理解,減少誤解與歧視。
精神健康是一個複雜而多面向的領域,透過潘醫生的解析,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理解精神科醫生的角色以及精神疾病的醫治挑戰。雖然現代醫學無法完全根治所有疾病,但在醫生與患者的共同努力下,很多人仍然能夠重拾健康,迎接生活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