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片中西醫學交融的土地上,傳統中醫如何適應時代變遷,並與現代醫學接軌?彭偉明中醫師,作為一位資深業界人士,早在十多年前便將自己創立的中醫學會傳承給年輕一代,選擇退居幕後。他強調:「我們這一代應該放手,不應該壓著位置,阻礙年輕人的發展。」這種無私的態度,不僅展現了他的遠見,也為香港中醫界的未來開拓了新的可能性。
中醫的革新與傳承
「你看看現在很多中醫學/協會的理事會及主要幹事,幾十年來都是同一批人,這樣是不行的。」彭偉明醫師指出,只有積極培養新一代,才能讓中醫行業持續發展。
這種「放手」的理念,並非僅止於組織管理,更涉及到中醫的學術傳承與技術創新。彭醫師曾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接受六年的系統培訓,其中超過兩年時間學習西醫,包括解剖學、現代醫學檢測技術等。他坦言:「在內地的中醫教育中,我們甚至要購買人體,進行為期半年的解剖學習,這是香港的中醫教育所沒有的。」
中西醫互補,突破傳統界限
在內地,許多中醫師不僅能夠開具中藥方,還能進行手術,甚至處方西藥。這種「中西合璧」的醫療方式,讓中醫的應用範圍更為廣泛。然而,在香港,現行法規限制了中醫的執業範圍,使得中醫難以全面發揮作用。
「現代醫學技術,如血液檢查、CT、MRI、X光等,這些並非西醫的專利,而是所有醫學體系都可以使用的工具。」彭醫師強調,中醫應該勇於擁抱科技,以科學化的方式提升診療水準。他指出,中醫的基礎來自於道家的醫學,再結合多種古老醫學的融合,包括印度佛家醫學、俄羅斯醫學、蒙古醫學、西藏醫學、中東巴比倫醫學、埃及醫學,這些傳統智慧共同構築了今日的現代中醫體系。
讓中醫走向科學前沿
彭醫師回憶道,早在90年代攻讀博士學位時,許多人質疑中醫是否需要如此專業的學術背景,但他堅持認為,中醫要獲得西方醫學的尊重,必須提升學術地位,擁有更高層次的學歷與研究能力。「今天,我的同學已經成為大學教授,專注於細胞研究,而事實上,中醫學本質上就是細胞治療學。只要每個細胞都健康,人體自然不會生病。」
香港的中醫藥研究資源雖然有限,但彭醫師堅信,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朝向更科學化、系統化的研究。透過結合現代醫學技術與傳統智慧,中醫才能真正與時俱進,為更多患者帶來福祉。
結語
中醫的傳承,不僅僅是技術的延續,更是一種理念的傳遞。彭偉明醫師的故事告訴我們,要讓中醫持續發展,就必須勇於改變、善於創新,並鼓勵年輕一代接棒。唯有如此,中醫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中,繼續發光發熱,造福更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