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的長河中,中醫與西醫看似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實則都追尋同一個核心目標——維持人體的平衡與健康。彭偉明中醫師在訪談中強調,中醫學的「中」,並非指「中國」,而是「中庸之道」,象徵著平衡與和諧。而這種理念,與西醫的治療本質並無二致,皆是透過不同的方法來達成相同的健康目標。
培養新一代中醫師:從「小醫生計劃」開始
談及香港中醫的發展,彭偉明醫師特別提到香港社會醫療教育服務協會建立的「小醫生計劃」。彭醫師作為課程導師之一,確認這項計劃專為中學生設計,透過系統性的培訓,讓他們在早期便接觸中醫知識,激發興趣,並為未來投身中醫界奠定基礎。經過七、八屆的努力,部分早期學員現已成為執業中醫師,為中醫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彭醫師寄語年輕一代:「不要因為面對現代科技的衝擊而卻步,也不要認為西醫一定優於中醫。我們的醫學歷史深遠,蘊藏的智慧無窮無盡。」
學無止境:從博士到「初中畢業」
談及個人求學經歷,彭醫師分享了一段讓他深感敬佩的師承故事。他的老師——一位內地著名的國醫大師——在他博士畢業時告誡:「在中醫藥數千年的層面上你現在只是初中畢業的程度。」這句話讓他深刻體會到,中醫的學問博大精深,終身學習才是唯一的道路。即便如今已是業界資深人士,他仍謙稱自己為「中醫工人」,認為自己還在學習與進步的路上。
AI與中醫的結合:未來的無限可能
在全球醫學逐步邁向人工智能(AI)時代的今天,彭醫師亦密切關注中醫如何借助科技力量提升診斷與治療能力。他提到,西醫已積極發展AI應用,而中醫擁有千年累積的醫案與藥方,若能將這些寶貴數據數位化並與AI技術結合,將可發揮巨大潛力。例如,華為近期開發的中醫AI診斷系統,便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創新案例。
為了緊貼科技發展,彭醫師不僅建議相關機構開設AI課程,自己更親身投入學習。他認為,中醫不應固步自封,而應積極擁抱新科技,以確保這門傳統醫學能夠在現代醫療體系中持續發展。
結語:承先啟後,開創新局
如今,彭偉明醫師雖已計劃退休,但他對中醫未來的憧憬與熱情絲毫未減。他的經歷與見解,不僅啟發了年輕一代,也為中醫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寶貴的方向。在科技與傳統醫學的交匯點上,中醫的未來,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