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有這樣一位女性,她的生命旅程橫跨東西、貫穿古今。她來自粵劇名門,卻在西方音樂中找到自我;她不只傳承戲曲,更懂得如何讓這些文化以現代教育制度延續下去,讓傳統真正「教得出、學得到」。她是張紫伶博士,一位以文化為信仰的教育行者。

粵劇世家的童年:文化的種子早已種下
張紫伶出生於廣州,成長於粵劇世家,家族背景在粵劇界極具份量。她是近代粵劇大師白駒榮的外孫女,名伶白雪仙的姨甥女,母親則是白雪梅——一位同樣投身粵劇教育的文化工作者。
她的童年在廣東粵劇院的氛圍中長大,戲棚、唱腔、鑼鼓聲是她耳熟能詳的日常。「我們家族一直都在中國戲曲文化的氛圍裡面長大,這對我日後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有很深的影響。」她說。
這樣的家庭背景,讓她對藝術、教育與文化的連結有著天然的敏感與使命感。更難得的是,她沒有將這份傳承視作負擔,而是自小就對粵劇與教育產生了真誠的熱愛。
異地求學,文化不減反增
年幼時,張紫伶隨家人移民加拿大,定居溫哥華。儘管遠離祖國,但她從未與中國文化斷線。她一方面接受西方教育,主修小提琴,14歲便在加拿大【溫哥華基溫尼詩音樂節】奪得全國冠軍;另一方面,她在母親創辦的粵劇學院中協助教學,也幫忙音樂設計與頭架編排。
「很多人都覺得奇怪,我為什麼中文還這麼好,還這麼著緊中國文化?其實我覺得這是根,是血液裡的東西。」她說。
即使身處多元文化的加拿大,她始終保持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責任感。她認為這不只是個人情懷,更是一種文化身份的自覺。

西方音樂與粵劇的對話
張博士的大學主修小提琴,獲得音樂獎學金,並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學位。她的老師是著名作曲家唐康年,一位既嚴格又慈愛的音樂教育家。
「那段日子我真的很辛苦。基本上不是在學校就是在琴房,除了睡覺,其他時間都在練琴。因為我媽媽忙,我常常住在老師家裡。」她說。正是這樣的刻苦訓練與師徒情誼,讓她深刻體會到教育的力量。她說,人生如果遇到一位好老師,是莫大的幸運。而她,也希望自己能成為別人生命裡的那個好老師。
她觀察到,一些粵劇樂隊裡其實早已融入西方樂器,例如小提琴、爵士鼓、電吉他等,而她的專業正好可以補足這方面的需求。她開始協助母親進行頭架(即粵劇現場樂隊)的音樂設計,將自己的西方音樂背景實踐於粵劇當中。於是,在大學期間,她創辦了一所音樂中心,邀請優秀的樂器老師,並建立一套公平分成制度,讓老師們有尊嚴地教學、學生們也能享受高質素教育。「我們的試堂要排三個月,連外國人、韓國、日本人都來報名。」
這份對教育的熱誠與創新,不只是專業使然,更來自她對制度設計的敏感與對文化傳承的責任。
回流香港:一場文化使命的召喚
2008年,一次粵劇巡演讓她重返香港,也讓命運之門悄然開啟。當時她因為接受雜誌訪問而登上封面,被本地一所大學的文化教育部門注意。「他們說,找一個既懂粵劇、又懂西方教育制度的人很難,而我剛好兩邊都懂。」她說。
她毅然放棄加拿大的音樂事業,加入香港公開大學,協助設計粵劇課程,由證書開始,一路推展至高級文憑、專業認證,甚至與英國大學合作開辦流行音樂學位課程。這些工作艱辛卻極具意義。她一邊編寫課程大綱與資歷文件,一邊與文化界、教育局、海外大學溝通協調。「當時根本沒有人做過這些事情,我就是一邊學一邊寫,花了很多心血。」她說。
她坦言,這條路不容易,甚至母親當時也不太支持,但她深信這是一場值得的文化使命。「我覺得我不是為自己回來,我是為我們這一代、下一代的文化承傳回來。」她說。

文化與教育,是她一生的信仰
張紫伶博士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個人成長歷程,更是一條文化與教育交織的路。一個粵劇世家的女兒,在異地學成歸來,選擇用自己的專業為文化開路,為教育立本。她用實際行動證明:即使身處不同的文化土壤,只要有根、有信念,文化的種子依然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