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馬乙棠:從困境中走出來,重新擁抱希望與愛

在這段訪談中,我們看見了一位母親、一位女性,在人生最深的低谷中,如何靠著自身的力量重新站起來。馬乙棠 Alice 的故事,不只是她個人的心路歷程,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許多家庭、女性、父母在現代社會中可能面對的掙扎與選擇。

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

「有時候幫了人,卻幫不了自己。」這句話,是Alice在回憶那段人生低潮時說的。

當時,因為先生在國內做生意時,卻有第三者的介入,最終不但生意被拍檔踢出局,家庭也陷入經濟與情感的雙重風暴。那時的她,必須獨自撐起整個家庭,卻也因此罹患了抑鬱症。

「吃藥後好像行屍走肉,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她坦言,那段時間極其難熬,藥物雖然控制了情緒,卻也讓她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她開始不斷地閱讀、聆聽專家的講座,學習如何釋放情緒,放下負面想法,並慢慢地減藥、調整飲食,終於迎來曙光。

放下與理解,是一種力量

「最重要的是放開自己的心,不要一直把矛頭指向別人。」這不只是她的領悟,也成為她與家人相處的原則。她明白,責怪無法解決問題,唯有理解與體諒,才能讓彼此重新連結。

與先生、女兒之間的衝突與磨合,她選擇以距離來冷靜彼此的情緒。「放開一段時間,先不要說話。」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在時間中反思,也為關係留下修復的空間。

女兒迷失,教養路上不言放棄

最令她心痛的,是女兒在澳洲留學回來後,性格變得叛逆,甚至在小學三年級時,牽涉到「放貴利」給同學的事件。當學校打來電話時,她驚訝、心疼,卻沒有選擇斥責。「我摸著她的頭,托起她的臉,她一直哭。我告訴她,不要害怕。」她用母親的溫柔,打開了女兒的心門。那一刻,她不是一位嚴厲的母親,而是一位願意傾聽、理解的同行者。

她沒有大聲責罵,反而用紙筆與對話的方式,引導女兒思考行為的對錯。這樣的教養方式,也讓女兒逐漸轉變,不但在學校表現優異,還多次獲得獎項。學校甚至邀請她加入家教會,分享教養心得。

以愛為本,從閱讀中找到方向

Alice說,她的育兒方式並非「天生懂得」,而是從書本與生活中一點一滴學來的。「要用愛,帶出道理;不是用惡言惡語。」她相信,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種子,只要用對方法,就能發芽茁壯。

她不只解開了自己的心結,也幫助女兒走出迷失的道路。那份堅持與包容,不只是母愛的體現,更是一種深刻的信念——無論多難的路,都值得走下去。

每個故事都值得被聆聽

Alice 的故事,讓我們看見人生的起伏不是終點,而是轉捩點。在困難面前,我們可以選擇逃避,也可以選擇面對。而她選擇了後者。

願這段經歷,能讓更多人明白:即使身處黑暗,只要心中還有一點光,就能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