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Andy老師:用自己的故事,點燃學生的未來

在教育這條路上,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起點。對黃正軒老師Andy來說,這個起點並不在耀眼的成績單上,而是在一台壞掉的家用電腦前開始。

在教育這條路上,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起點。對黃正軒老師Andy來說,這個起點並不在耀眼的成績單上,而是在一台壞掉的家用電腦前開始。

從「普通學生」到「引領者」

Andy坦言,自己中學時的DSE成績一般,並不是傳統眼中的「尖子」,一直認為自己只是個「一般的學生」,甚至對未來感到迷茫。直到有一天,家中電腦壞了,沒有能力買新電腦的他,決定自學組裝電腦,意外地對IT產生了濃厚興趣。

這份興趣,成為他日後選科、升學甚至就業的轉捩點。他拿到大學學位後,繼而報讀教育文憑,選擇教授IT與常識,正式踏上教育路。

書本外的實力,也值得被看見

在大學的一門STEM教育課程中,Andy第一次接觸到以「解難為本」的學習模式。沒有傳統考試,全靠動手實做、團隊合作與創新思維。這種教學方式讓他如魚得水,也讓他深刻體會:原來自己的能力,不只是在試卷上發揮出來的。

這段經歷讓他明白:成績不能定義一個學生的潛力。很多孩子可能在傳統學科表現平平,卻在動手實作或科技領域大放異彩。這份領悟,成為他教學中的核心理念,發掘每個孩子獨特的天賦。

在教育這條路上,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起點。對黃正軒老師Andy來說,這個起點並不在耀眼的成績單上,而是在一台壞掉的家用電腦前開始。

老師不只是教學,更是同理

初入職場,Andy也曾面對挑戰。實習時有兩個月時間為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的課堂代課,甚至曾被學生打、扔東西。壓力大得讓他失眠、食慾不振。

幸好,他參加了師訓課程中提供的支援,學會分辨:哪些問題是老師能處理的,哪些則需要專業介入。他學會了放下情緒,不將學生的行為個人化,也學會了尋求支援,與團隊合作。

以過來人身分,為學生創造機會

Andy現在任教於一間直資小學,這裡的教育理念讓他大為認同:成績不是唯一,學生要有一技之長。他被學校重點指派,培訓在STEM及IT方面有潛質的學生,開辦校隊、參加比賽,讓學生從實作中建立自信。他希望學生不再像他當年一樣,錯過了發現自己優點的黃金時期。

在教育這條路上,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起點。對黃正軒老師Andy來說,這個起點並不在耀眼的成績單上,而是在一台壞掉的家用電腦前開始。

從故事中走出來,走進別人的生命裡

Andy的故事,或許不是「一帆風順」,但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學生不需要一開始就很厲害,但他們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路,然後越走越穩。

在這個講求成績與效率的時代,Andy選擇慢慢陪伴、引領著學生。因為他知道,每個學生的天賦,都值得被看見。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