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對於許多中國人而言,尋求心理輔導或看心理醫生依然是一個敏感話題。馮智翔先生,作為一位致力於推廣中國文化和哲學輔導的推行者,坦言這背後的挑戰與機遇。透過一次深度訪談,他分享了他們團隊如何以哲學玄學的輔導方式,填補心理輔導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空白,並探索社會服務與玄學哲學教育的結合之路。

中國人怕看心理醫生
馮先生觀察到,許多中國人對心理輔導持抗拒態度。心理病在部分人心中仍被視為一種「見不得光」的標籤,擔心被貼上「有病」的標籤後會被他人「歧視」,成為被排擠的對象。因此,即使面對精神困擾或情緒問題,許多人寧願選擇去找算命師或看相,卻不願踏入心理診所的大門。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墮入江湖術士的誤區甚至騙局。
「目前市面上仍沒有專業的哲學玄學輔導服務」馮先生說,「我們看到了這個缺口,便希望創立一個結合輔導與文化傳承的組織,幫助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
哲學玄學輔導的崛起
在這樣的背景下,馮先生提出了一個比較具挑戰性的概念–哲學玄學輔導。他認為,正統的心理輔導當然重要,但這套學術更多建立在西方理論和思維模式之上,未必完全適合中國人。「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與西方人很不同,」他補充道,「心理學更多從西方的科學角度出發,但我們希望透過中國哲學及玄學,結合心理學的分析方法,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另一條路。」
馮先生舉例說明,哲學玄學輔導並不是單純地講授理論的學問,而是透過以《易經》為基礎的人生應變智慧學,結合《易經》的預測學,幫助人們理解自身的處境,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方法。還能讓人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反思自己的人生抉擇。
馮先生坦言,「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受助。特別是一些經濟有困難又想得到正統哲學玄學幫助的人,我們的學會可以提供極低收費甚至完全免費的服務。」

專業與多元化學員的加入
馮先生的團隊吸引了相當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其中不乏校長、醫師、法律界人士、藥劑師,甚至是企業CEO等專業人士以及大學教授甚至副院長等教育界人士。他們不僅學習人生應變及預測的哲理,還透過這樣的途徑,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自身的生活當中。
「我們的學員中曾有心理學家,專門處理兒童行為問題等專業領域,」馮先生提到,「對於一些我們無法處理的個案,我們也會轉介給心理專家,形成一個協作網絡。」
結合文化與心理的實踐案例
馮先生分享了過往的一些實際案例,其中包括「撞鬼」個案,若不結合民間習俗與傳統文化背景,事主很難得到奏效的幫助。「這些個案,大部份都是心理作用的假個案,但這現象卻告訴我們,傳統文化的介入,對這一類的輔導更顯重要。」
因此,他們的哲學玄學輔導不僅聚焦於心理層面,更深入探討心靈、宗教與哲學之間的關係,幫助學員從多角度審視人生種種吉凶際遇的問題。
未來的願景
馮先生對未來充滿期待。他希望哲學玄學輔導,能夠成為一種被認同的輔導方式,並與主流專科教育及學術等領域相結合,形成一個社會的支援系統。他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為推廣中國文化與心靈健康貢獻力量。
馮先生總結道,「人生與命運,並非是一條注定的路,透過學習預測及應變的管理,但願每一位學員都能學懂智慧的抉擇,從而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方向。」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facemgt03/。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