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起道教,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煙霧裊裊的香火、身穿道袍的法師、或是廟宇中莊嚴的儀式。然而對陳靖源而言,道教不只是儀式的堆疊,而是一種貼近生活、與人心靈深處對話的信仰。作為宗教研究出身的學者,同時活躍於教育與廟宇管理工作之中,陳靖源長年觀察道教與現代社會的互動。他的分享,不只是重述傳統,而是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深具智慧的本土信仰。

信仰,是療癒也是實踐
「很多人以為,道教只是神神怪怪,」陳靖源一開始就這樣說。「但其實,道教本身是一種療癒方式。」
他舉出過去被廣泛使用的「藥籤」、「藥方」、「雞屎散」等民間療法,不是迷信,而是在當時醫療資源缺乏的情況下,一種結合信仰與草藥的生活智慧。「你求完籤,喝一口水就好一點,其實是心理作用,也是信念的力量。」
雖然這些傳統藥方因現代法規與醫療條件的提升而逐漸淡出,但它們仍然是道教文化中,關於療癒與人性的重要一環。

成仙,不是目的,而是提醒
「我們不是為了追求長生,而是為了活出真正的自己。」談到許多人對道教「成仙」的誤解,陳靖源這樣解釋。他認為,道教所講的「修煉」,並非神話,而是一種哲學性的追求。
「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是疾病。」他說,古代人為了克服生老病死,發展出煉丹、氣功等種種技藝,他們的嘗試,不是荒謬,而是人類對生命極限的挑戰。但在今天,這些經驗轉化成了另一種語言——「氣」、「養生」、「內觀」。它們仍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是換了方式存在。

傳承,是一場慢工細活
道教沒有像西方宗教那樣完整的神學制度,也沒有統一的教條與教主。這讓它在現代社會中面對不少挑戰。「我們不像梵蒂岡那樣有組織、有制度,但我們也在學習。」
陳靖源目前參與管理的華人廟宇委員會,正是這種傳承努力的一部分。他們負責管理港島及新界多間廟宇,從教育、文化活動,都一點一滴地重建制度與傳統的連結。
「我們就像醫學院一樣,每個人是不同的科別,有些人專長儀式,有些人專長講道,也有些人會研究法器。」他說,這樣的多元,正是道教的生命力。

民間信仰與道教的模糊邊界
但他也坦言,香港大部分人信的是「民間信仰」,而非真正意義上的「道教」。「沒有教主、沒有教條,只是拜神求平安,這是我們華人文化很自然的一部分。」
「天后娘娘、關帝、文昌帝君,這些其實都是民間的神,不一定是道教專屬。可這些信仰,卻構成了我們社會的精神支柱。」因此他認為,與其努力劃清界線,不如在模糊中找出教育的可能。「我們不是要人歸依,而是希望他們明白,信仰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

氣,仍然在我們心中流動
「氣這東西,西方查不到,但我們中國人相信它。」陳靖源說得平實,卻也堅定。他認為,這正是信仰的可貴之處——它不需要證明一切,只要你願意相信,它就能支持你走過人生的難關。
在這個講求實證與效率的年代,道教或許顯得緩慢、古老,但也正因如此,它才能提醒我們:不是所有東西都要快,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有些力量,是需要時間沉澱的。

陳靖源先生
湖北省長江文化研究院香港分院院長、香港紫荊書院總監、孔教學院副院長、嗇色園主辦可道中學校董、華人廟宇委員會轄下文化及宣傳小組委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智源教育基金會主席、香港紮作業聯會第一屆執委,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文學碩士,多年來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推廣工作,傳承紮作技藝、推廣中國戲曲等,參與舉辦「非物質文化遺巡演」、「香港世界花炮王」等文化系列,每年於兩岸四地兩展數十場不同主題的非物質文化專題講座,促進大中華青年力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