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只是一句多謝,就足以讓人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馮思馻(Siyana)說著語調平靜卻有力量。從學生時代開始接觸義工服務,到今天超過二十年的堅持與實踐,Siyana從未把義工當成一種任務,而是一種與人連結、用心陪伴的方式。這段旅程中,她不僅見證了社會的變遷,也更深刻體會到「服務」的真正涵義。

初心,是被一份「感謝」觸動
早年參與義工活動時,Siyana最深刻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那些受助者由衷的一句「謝謝」。「那種感謝的力量是會感染人的。你會覺得,原來自己也能完成一些,原本以為做不到的事情。」
她坦言,做義工不只是為了幫助別人,很多時候是自己被療癒。「可能只是派一份飯、陪一位長者聊聊天,但那種真誠的互動會讓人感到心滿意足。」
義工的深度,在於「陪伴」而不是「程序」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義工服務也逐漸變得「流程化」與「形式化」。Siyana觀察到,不少人參與義工活動,是為了達成某項目標或完成一個任務,但真正用心投入的卻不多。
她分享了一段探訪長者的經驗:「疫情後再去老人院,見到一位住在高級院舍的長者。他說,很多人來探訪,但他感覺不到溫度。因為大家來了,講幾句話就走,好像完成了任務,但沒有真的關心他。」
她說,真正的陪伴,是願意傾聽與投入,而不是單純地「完成一個行程」。

走出本地,走進心靈最深處的旅程
除了本地的義工服務,Siyana今年參與了一個特別的計畫——與「夢天使基金會」一同前往台灣,陪伴一群從未出國、身體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完成人生中的「第一次出國」。
她形容那次經歷是「前所未有的感動」。「那些小朋友,有些坐輪椅,有些需要父母全天候照顧。但那三天,他們笑得比誰都開心,那份純粹的笑,也讓我們這些義工深深被打動。」
這次活動不只是一次旅程,而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她見證了一群義工、家長、甚至藝人的無私投入,也看到一位市長被現場的氣氛感動,親自出面支持。

後記
Siyana的故事沒有轟轟烈烈,卻有著撼動人心的力量。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她用自己的方式,持續播種著希望與善意。而我們所能做的,也許就是從現在開始,學會傾聽、陪伴與真心付出。
因為,一句溫暖的「謝謝」,可能就是改變世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