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一個舊區單位裡,住著一位經歷百年風雨的婆婆,張桂英。今年她已經102歲,但精神奕奕,眼神清亮,說起話來鏗鏘有力。她曾是義工,也是受助者,曾經風光,也曾落淚。這次訪問,是由「愛德循環運動」慈善機構安排,讓同悅有幸走進這位長者的生命故事。

做人就要開心,唔好成日嬲
我們一踏入屋內,張婆婆便笑著迎接,話語之間總帶著一股樂觀與幽默。「做人咪就係咁,唔嬲人,唔計較,日日都開心過。」她說,自己雖然體力不及後生時候,但她從不怨天尤人。「瞓得著就好,瞓唔著都唔嬲,過咗咁多年,咩都見過。」
她的生活規律得令人羨慕:晚上八點多就上床,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七點食早餐,偶爾午睡一會。「唔係話我好叻,只係我唔憂心,咩事都睇開啲。」這種豁達,或許就是她長壽的秘訣。

契仔契女|無血緣的親情,更動人
說到家庭,張婆婆語氣有點感慨:「我有女、有孫、有曾孫,但好耐冇嚟探我啦。」甚至數年冇聯絡,打電話都罕有。但她話:「啲女唔記得我,我唔怪佢哋,但有時都會心淡。」不過,她並不孤單。她有契仔、契女,甚至契孫女。「我個契仔對我好好,佢幫我請工人,搵奶粉俾我食,帶我飲茶,買生果,樣樣都照顧得好。」契女更是自小由她湊大,「我當佢親女咁教,佢都當我係親媽。」
她分享契女小時候來香港,住在她屋企,學車、搵工都係由她一手安排。「我冇計較,佢就係我個女。」現在契女已經成家立室,偶爾回來探望,關係依然親密。

一生勞碌,無悔付出
張婆婆嘗試過多種工作,從車衣、做熨衫、包裝,到湊朋友、煮飯,「我哋唔係搵好多錢,但夠洗,唔欠人就得。」她說自己從不貪心,也不沾人便宜,「做人最緊要唔貪,唔呃人。」
她曾與丈夫做包工,但賺得不多,「人哋做包工買樓買車,我哋夠食就算。」她認為生命最重要的是良心與責任,「我養大啲女,佢哋唔記得我都冇所謂,我做咗做得好就問心無愧。」

信仰與義工路上的溫暖
張婆婆是一位虔誠基督徒,自四、五十歲起已信主,參與教會活動。「我最記得,一百歲生日,牧師送咗個玉石做成的十字架俾我,仲帶蛋糕嚟茶樓慶祝。」她笑著說,這些回憶比任何金錢都寶貴。她曾在不同機構做義工,包括教會、房屋署、社區中心等,還獲得多個獎狀。「我唔係為攞獎,只係想幫下人。」她的獎狀整齊地疊在一角,是她人生另一種成就。
「我過去探過唔少老人家,自己都無諗過有一日會住老人院。」幾年前因病進過老人院一個月,身體虛弱到差點以為自己走唔到出嚟。「我家中啲嘢送晒出去啦,屋都準備交比房屋署。」但幸運地,她康復出院,重新回到熟悉的家。


義工的陪伴,是生命的光
訪問當日,陪同的還有陳姑娘(社工)與馮姑娘(義工),兩人多年來持續探訪、照顧婆婆。「我唔知點解咁多人探我,可能我唔嬲人囉。」婆婆笑說。
馮姑娘說:「我探咗佢13年,慢慢大家就變咗朋友,甚至似家人。」婆婆點頭表示:「佢哋好有心,我講咩都聽,唔會嫌我煩。」
這份長年累月的陪伴,讓婆婆在晚年不感孤單。義工不是走馬看花,而是真心實意地投入時間和關懷。

活過百年,最深的願望是被記得
說到生日,婆婆笑說:「有啲義工朋友幫我買啲啫喱、買奶粉,我就好感恩啦,不是想要乜,只希望有人記得自己。」
張桂英婆婆的故事,沒有戲劇化的轉折,卻每一段都蘊含真情。她一生勤勞、樂觀、堅強,縱然歷盡人情冷暖,依然選擇以仁厚待人。在現今這個節奏急促、人情漸淡的社會中,婆婆的話語提醒我們:愛與陪伴無關金錢,是一種選擇,也是一份心意。她不求回報,但她值得被記得。
「我唔需要乜,只想有人關心下我,記得我仲喺度。」——張桂英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