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資訊爆炸,每天有無數的聲音試圖被聽見,但真正能觸動人心的,往往不是最華麗的語言,而是真誠的故事。Ann,就是用故事說話的人。她不是高聲疾呼的倡導者,也不是站在舞台中央的演講者,而是選擇靜靜地,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把理念放進日常對話裡,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思考、感受,甚至改變。

從一個問題開始:「為什麼找我?」
Ann並不是那種主動站上講台的人,但當有人邀請她去學校講環保時,她總會先問一句:「為什麼你會找我?」這不是出於謙虛,而是一種思辨的開始——她想知道,自己能為這場對話帶來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她觀察到,許多環保講座講的都是「已經講了二十年的話題」——冰川融化、塑膠污染、海龜鼻子裡的吸管……「大家都知道,但沒人真正在意,因為這些事與我何干?」Ann這樣說。

認識「環保」的本質:不是遠方,而是身邊
對Ann來說,環保不是口號,也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每天都能實踐的生活態度。她並不要求大家杜絕塑膠、放棄便利,而是希望我們能多問一句:「這個東西可以用多久?怎樣處理更好?」
她強調:「環保,是你了解自己手上的資源,然後充分使用它。」這種思維,其實與一個她很欣賞的概念不謀而合——Permaculture(永續生活設計)。

從農地到生活:一種可以自我循環的思維方式
Permaculture(樸門),是一種永續設計的理念,旨在模仿自然生態系統,建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農業系統。起初是一群研究人員嘗試在有限資源的農地中建立自給自足的系統。透過雨水回收、堆肥循環,他們建構出一個不依賴外來資源也能生存的環境。
然而Permaculture(樸門)遠不至於農田。她說:「這種思維也可以應用在經營一間店、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人的人生裡。」從小規模地測試,慢慢建立解決方案,這是Permaculture(樸門)的精神,而這,正是她一直在做的事。

沒有學位,但有故事與實踐
Ann曾試圖申請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大學課程,她誠實地向教授表達:「我沒有錢交學費,但我有經驗、有觀察,願意與學生們分享。」雖然最終未能入讀,教授卻給了她意想不到的鼓勵:「你做的事情,早已超出我們課程所能教的範疇。」
但Ann並不因此停步。她將自己的實踐經驗組織成一篇研究簡報,成功入選PolyU SPEED綠色商業研究中心 (RCGB) 舉辦的研討會。她的主題,是她親手經營的一間社區店鋪,五年來如何以永續為核心,打造出一個與人連結、支持社區的空間。

永續,不只是自然,也是人與人的連結
Ann的工作與理念,從來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一步一步、在日常中實踐出來的可能。她說:「我不想只是經營一間店,我想知道在日常豊作這個永續品牌之下,還可以有什麼事情發展或可能性。」
Ann的故事提醒我們,改變,不一定要從宏大的計劃開始。它可以從一個真誠的問題、一場真實的對話、一間有人情味的小店開始。當我們願意看見身邊的資源、珍惜手上的一點一滴,也許,我們都可以是那個讓世界多一點希望的人。

Facebook:www.facebook.com/presentlivinghk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presentlivinghk
Threads: www.threads.com/@presentlivinghk
YouTube: www.youtube.com/@presentlivin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