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明,曾是中學副校長,退休後雖然不再親身走入山區,但他多年來在教育現場播下的種子,卻在無數學生心中默默發芽。他相信,教育的價值不單在課堂之內,更在經歷之中;他堅持,孩子要走進真實世界,才會學會珍惜、學會付出、學會成長。

山區的一雙鞋,改變了一群學生的眼界
回想過去帶領學生進入內地山區的日子,黃副校仍歷歷在目。他曾經安排香港學生到山區小學分發鞋子給當地小朋友。雖然鞋子數量充足,但尺寸混亂、左右不配,整個過程充滿挑戰。
他定下兩個規矩:一,要幫每位小朋友找一雙合腳的鞋;二,要先幫對方清潔雙腳,才可以穿上新鞋。
剛開始,香港學生有些不習慣,甚至顯得退縮。但當他們看到山區孩子由赤腳走路到獲得一雙心愛鞋子,看到對方純真的笑容時,心境開始轉變。
「那天直到傍晚,我們準備下山,但學生們不肯離開,他們還在努力幫小朋友找鞋,」黃副校回憶,「那一刻,我知道,他們心裡已經被觸動了。」

教育的意義:不是保護,而是打開眼界
黃副校從不把教育等同於溫室式保護。他設計的山區體驗活動,充滿挑戰與突破。
「我規定學生不能帶行李箱,只能背一個背包,因為可以騰出更多空間用來運送物資。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要下車搬貨,體會什麼是責任與承擔。」他相信,在這些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學生會學會珍惜、學會尊重、學會同理心。
一道破門,孩子的心被打開了
黃副校難忘一次家訪的經歷。那天,學生們分隊探訪山區的貧困家庭,他剛好跟着其中一組,來到一名中二女生與她祖母的家。
當學生看到屋外一間簡陋的小房子時,好奇地問:「姐姐,這是什麼來的?」
女孩回答:「洗澡房和廁所。」
再看清楚,大家發現那道門只剩下一半。學生又問:「咦?為什麼只有半道門?」
女孩低聲回答:「爛了……我通常等晚上,黑黑地、沒有人見到先去。」
這句話讓在場的學生都靜了下來。
不久後,那幾位學生主動湊錢,拿着一疊紙幣走到黃副校面前,說:「黃副校,不如我們夾錢,幫姐姐裝返道門啦。」
那一刻,黃副校明白,學生們已經學會了什麼是「看見別人的需要」,也學會了,付出可以很簡單,只要你願意。

教育從來不是一時一刻,而是一生一世
黃副校相信,教育不是一堂課,而是一場旅程。即使不再親身帶學生翻山越嶺,他仍在不同平台上分享故事、推動理念,讓更多人明白,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心靈的觸動。
「我不是要學生成為英雄,但希望他們成為一個有心、有責任感的人。」
這份初心,從山區到城市,從學校到家庭,從他身上,一直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