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是天生的嗎?還是可以後天訓練?對於這個問題,世界記憶運動協會香港區主席陳志華女士 (Eva)有著明確而實際的答案。多年來,她致力於推廣記憶教育,不論對象是幼兒還是長者,她都堅信:「任何人,只要掌握正確方法,就能記得住,也記得好。」在一次專訪中,Eva以親切又專業的方式,分享了記憶訓練的原理與應用。她不談複雜的理論,而是用生活化的例子,讓人明白——記憶不是壓力,而是一種能力;不是天賦,而是一門技藝。

從幼兒到長者,記憶訓練無年齡限制
「我們的學生,年齡從四歲到八十歲都有。」Eva笑著說,這句話不是誇張,而是她多年來親身經歷的真相。她的課堂中,有剛學會坐定聽故事的小朋友,也有為了應付工作、考試或個人目標而再次拿起書本的大人。
對於幼兒,她強調並不是要他們硬記多少個字,而是透過故事與圖像,讓孩子在自然的氛圍中記住內容,享受學習的快樂。「他們會笑著走出課室,因為他們感受到成功,但他們未必知道那是成功感。」
方法比死記更重要
記憶不是死背,而是一種有方法、有系統的處理。「我們不會只教你記,而是教你怎麼記。」對於成年人來說,Eva坦言:「我會一口氣教你世界上二十多種記憶方法,但怎樣應用,還是要靠你。」
她說,無論你是學生、上班族,還是專業人士,記東西的本質其實都一樣——詞語、句子、圖表、概念,只是內容不同而已。「就算是理科,也不能只靠理解,很多東西還是要記。元素週期表不就是一個例子嗎?」

記憶的本質,是圖像與故事的串聯
訪談中,Eva多次提到「圖像化」與「故事化」的重要性。她用過各種例子,從幼兒的語文學習,到大人記住複雜的產品型號或學術知識,最終都是將抽象的文字或數字,轉化為具體、生動的圖像,再透過「空間記憶法」串連起來。
「你看過《福爾摩斯》嗎?那個‘記憶宮殿’是真的,全世界的大師都會用。你把要記的東西放進熟悉的空間裡,比如自己的家,配上圖像和故事,就記住了。」
記憶不是比誰聰明,而是比誰願意練習
記憶訓練並不神秘,也不是天才的專利。Eva坦言,她自己也不是一開始就懂得這些方法,而是一步步學、一點點累積回來的。「我們看的代碼,跟你們看的代碼不一樣。我們有系統、有邏輯,但這些都是可以教、可以學的。」
她強調,記憶不是看誰「腦袋好」,而是誰更願意投入時間與心力去嘗試與實踐。

從人生經驗中提煉出的記憶教學
訪談最後,Eva分享了一個特別的例子:一位從事高端眼鏡銷售的朋友,為了記住不同產品的型號與特點,找她求助。她聽完介紹後,坐下來一小時歸納分類,最後幫對方建立起一套「故事化」記憶系統。「你要我記,我也要先明白你說的是什麼,然後再幫你轉化。」
這就是她的教學哲學:理解是起點,轉化是橋樑,記憶是結果。

結語:記憶不是負擔,是每個人都該擁有的能力
在Eva的世界裡,記憶不只是學業的工具,更是生活的幫手,是自信的來源,是對自己的投資。她沒有高深的術語,也不鼓吹速成,而是一步一腳印地向我們展示:記憶力,是可以學的,是可以練的,是可以改變你人生的。
她讓我們相信,無論四歲還是八十歲,記憶從來都不是一道門,而是一條可以同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