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古學俊博士的教育之路(三):走進學校了解教育的真實樣貌

很多人認識古學俊博士,是因為他後來在大學教教育課程,也參與政策討論。但在這之前,他曾在教育署工作,是質素保證處的一員。那段時間,他走訪了無數間中小學,觀課、對話、審閱資料,接觸最多的不是數據,而是人。他說:「我當時的角色,是去學校了解他們怎樣教書,學生怎樣學習。他們遇到什麼問題?有沒有空間可以改善?這些是我們最關心的。」

很多人認識古學俊博士,是因為他後來在大學教教育課程,也參與政策討論。但在這之前,他曾在教育署工作,是質素保證處的一員。那段時間,他走訪了無數間中小學,觀課、對話、審閱資料,接觸最多的不是數據,而是人。他說:「我當時的角色,是去學校了解他們怎樣教書,學生怎樣學習。他們遇到什麼問題?有沒有空間可以改善?這些是我們最關心的。」

質素保證處是做什麼的?

教育署的質素保證處(Quality Assurance Division),簡稱 QAD,是負責評估和支援學校教學運作的部門。

古博士指出:「我們不是來評分,不是來找錯處,我們是來對話。」他參與的工作包括校本自評制度的建立、學校外評的安排、以及後續的專業支援。這些工作背後有一個重點,就是希望學校能夠持續改善,並不是「查完就算」。

「我們去觀課、做訪談、睇檔案,但最終目標,是了解整體教學情況,然後同學校傾,點樣可以更好。」

很多人認識古學俊博士,是因為他後來在大學教教育課程,也參與政策討論。但在這之前,他曾在教育署工作,是質素保證處的一員。那段時間,他走訪了無數間中小學,觀課、對話、審閱資料,接觸最多的不是數據,而是人。他說:「我當時的角色,是去學校了解他們怎樣教書,學生怎樣學習。他們遇到什麼問題?有沒有空間可以改善?這些是我們最關心的。」

親身走入課室

在這個崗位,古博士經常進出學校。他說,那幾年幾乎每日都在不同學校走動。

「我最記得的是觀課。你要知道一間學校教得好不好,唔可以淨係睇報告,要親身入去睇老師點教,學生點反應。」他說,有時一入到課室,就會感受到氣氛。「有些老師一講書,學生眼神就亮起來;但有些課堂,老師講足二十分鐘,學生都無動靜。」這些不是靠文件可以看出來的,要靠現場感受。

對話比評核重要

古博士強調,質素保證的重點從來不在「評核」,而在「對話」。「我們唔係話你做得好定唔好,而係問:你點解咁做?你覺得有效嗎?學生有冇得着?」這些對話對很多學校來說,是第一次有人認真問他們「為什麼這樣教」,而不是只問「成績點」。有些學校起初會緊張,以為教育署來是「查數」,但慢慢地,當他們發現來的人是同行、是教育人,態度就會放鬆,甚至願意坦白講困難。

「我最欣賞的,是那些願意講真話的校長。他們會同我講:『有些老師教得唔好,我知道;但我點樣幫佢哋?』呢啲對話先有意思。」

很多人認識古學俊博士,是因為他後來在大學教教育課程,也參與政策討論。但在這之前,他曾在教育署工作,是質素保證處的一員。那段時間,他走訪了無數間中小學,觀課、對話、審閱資料,接觸最多的不是數據,而是人。他說:「我當時的角色,是去學校了解他們怎樣教書,學生怎樣學習。他們遇到什麼問題?有沒有空間可以改善?這些是我們最關心的。」

一間學校的氣氛

古博士說,學校不只是建築和課室,最重要的是一種氣氛。

「我入過好多學校,一入去就覺得:呢間學校有文化。師生之間有互動,老師之間有合作,學生有目標。」但也有一些學校,表面整齊,課室乾淨,文件齊全,但進去之後就會覺得很靜、很冷,學生沒有參與感,老師教得很機械。「你話點解會咁?好多原因。但最重要是:學校有冇一個有意識的團隊文化。唔係得校長一個人想改善,而係成個團隊都認為值得咁做。」

質素保證不是一次性工作,是一種習慣

推動學校自評制度時,古博士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寫報告就算?定係真係會跟進?」他說:「我哋唔係要學校交份靚報告,而係希望佢哋建立一個習慣,自己睇自己,自己問自己有冇改善空間。」這種文化建立得慢,但他相信是值得的。「有些學校,第一年做得一般,但第二年、第三年開始有改變。老師之間開始會傾教學,校長開始重視學生回饋。呢啲咪就係進步。」

很多人認識古學俊博士,是因為他後來在大學教教育課程,也參與政策討論。但在這之前,他曾在教育署工作,是質素保證處的一員。那段時間,他走訪了無數間中小學,觀課、對話、審閱資料,接觸最多的不是數據,而是人。他說:「我當時的角色,是去學校了解他們怎樣教書,學生怎樣學習。他們遇到什麼問題?有沒有空間可以改善?這些是我們最關心的。」

回看那段日子

古博士說,他在教育署的幾年,是他看得最多、學得最多的時期之一。「你每日接觸唔同學校、唔同老師、唔同學生,見到好多現實問題——資源不足、人手緊張、教學壓力。」這些經驗,讓他日後無論在大學教書或參與政策研究,都有一個很實在的基礎。

2010年開始,古博士成為香港教育大學的客席講師,至今已逾十年。他主要教授幼兒教育課程,致力幫助幼稚園老師提升專業資格。這些老師白天全日教學,晚上仍努力進修,學習態度認真,課堂上積極參與、互相交流。古博士的教學秘訣,是懂得欣賞學生的長處、關心她們的工作與情緒。他認為良好的溝通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在教大的「教學評估」(SET)制度中,古博士屢獲高度評分,被學生評為極具啟發性、極之優秀的講師。他至今仍活躍於教育工作中,繼續發光發熱,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古博士常說:「教育的價值,在於幫助人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邁向全面發展。」他用自己的人生,實踐了這句話的每一個層面。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