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黃艷珍女士來說,退休不是一段空白,而是一段重新認識自己的旅程。她形容自己年輕時性格安靜、不擅表達,習慣把情緒藏在心裡。成長環境讓她較少主動發聲,但這樣的她,在退休後,竟踏進社區活動、參與義工訓練,甚至走上戲劇舞台,展現出截然不同的一面。

偶然展開的義工之路
某天,黃女士在柴灣偶遇一間青少年中心,原本只是走進去看看資料,卻意外地發現一張招募「家長義工」的海報。內容詳盡,寫明有30小時的訓練,涵蓋兒童心理、溝通技巧等,讓她產生興趣。
「我覺得挺特別,反正女兒上學,我也想充實自己,就報名試試。」
她參與的義工培訓,每週上午在中心學習,從兒童心理發展到家庭關係,對她來說一切都新鮮有趣。「我以前讀Poly是學衣服設計的,對心理學完全沒接觸過,這些知識對我來說好新奇。」這些學習不只豐富了她的生活,也讓她開始對自己有更多信心。

從學習中找到自我價值
完成課程後,黃女士再報讀進階訓練,在油麻地上課,即使路途遠也不感疲累。這次訓練目的是培養小組帶領能力,協助情緒困擾的家長。她印象最深的是學習如何「聆聽」與「同理」。「很多人習慣急著給建議,但真正的陪伴,是靜靜地聆聽,讓對方感覺被理解。」這段學習經歷不僅豐富了她的知識,也讓她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做得很好。

戲劇中的轉變:「一人一故事」的體驗
後來,黃女士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一人一故事」戲劇訓練班。這是一種即興戲劇形式,演員根據觀眾分享的故事即場演出,沒有排練、沒有劇本,但卻極具情感力量。「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故事被演出,我感覺很特別,好像有人真正明白我。」她從中體會到戲劇的療癒力量,也開始嘗試進一步參與表演。

踏上舞台:從觀眾到演員
黃女士報名參加由戲劇訓練班,課程結束後,更參與一場由賽馬會資助的大型話劇演出。雖然只是飾演村民,台詞不多,但站在元朗劇場的舞台上,是她人生中前所未有的經歷。「我每次都要搭的士回家,不敢讓家人知道,因為那段時間太寶貴了,真的不想錯過。」她坦言,排練過程中曾因導演的批評而感到沮喪,但她選擇溝通、選擇堅持,最終完成了整場演出。

感受生命的厚度:與共融演員同行
這場戲劇作品是一個共融項目,有視障朋友、輪椅舞者、聽障人士參與。黃女士深深被這些演員的生命力感動。「有一位女士,視力只剩三成,還能在舞台上演出;還有輪椅朋友跳舞,他們的堅持讓我很敬佩。」她說,不是用同情的眼光看他們,而是從中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退休生活的新樣貌
從家庭、義工到舞台,黃女士一步步走出內向的自己,找到了新的生活節奏與自我價值。「我以前話不多,做事也慢慢來,但現在我發現,原來自己可以嘗試很多沒想過的事。」
她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卻踏實真誠。
她用行動證明:人生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開始,只要你願意走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