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娟(Vivian)多年來積極參與公益服務,現為苗圃行動董事。她長期關注社會上不同群體的需要,無論是長者、基層學童,還是露宿者,她都願意投入時間與心力,與有需要的人同行。對她而言,公益不是一時的熱心,而是一份長期的承諾,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從小的參與,種下關懷社會的種子
Vivian成長於香港,孩童時期便習慣走進社區會堂幫忙。那時候的她,還不懂什麼是「義工」,只覺得能出一分力是件自然又開心的事。
這份主動參與的精神,延續至她投身社會後。無論在企業義工隊,或是社區自發活動中,她總積極參與其中。即使工作繁忙,她仍會抽空報名社區義工項目,默默付出。多年來,她參與過的服務涵蓋不同範疇,包括長者支援、親子活動、食物派發、動物照護等,累積了豐富的經驗。
從探索到聚焦:特別想陪伴的,是長者
Vivian曾多次參與不同類型的義工工作,在過程中逐漸理解到自己最關注的,是長者這個群體。「我發現自己特別喜歡和老人家相處。無論是幫他們清潔家居,還是陪他們聊天,他們都很感激,也很願意分享。」她說,那份互動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真摯的交流。
這份連結,讓她開始更深入參與與長者有關的義工服務,尤其關注獨居長者,期望為他們帶來實際的支援與陪伴。

走進街頭,看見更多被忽略的需要
除了長者服務,Vivian也曾投身於露宿者支援工作。第一次參與街頭派飯活動時,她印象深刻地發現,原來不少露宿者是年輕人,有些甚至只有二十多歲。「他們並不是選擇了這種生活,而是生活走到某個地步後,沒有其他選擇。」這樣的經歷讓她開始思考:如何從根本出發,為不同群體提供更有效的支援。
從參與者到策劃者:推動有系統的服務
隨著參與越來越多服務,Vivian不再只是參與者,更開始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策劃活動,組織義工隊伍,主動了解社區的需要,再設計合適的行動方案。
這種由下而上的方式,讓服務更貼近現實,也更具持續性。她說:「不是每次都要做很大型的項目,有時候一個簡單的探訪、一份餐盒、一段傾談,對某些人來說,已經很重要。」

加入苗圃行動:讓影響力走得更遠
2018年,Vivian加入苗圃行動董事會。初時參與「挑戰12小時」活動,後來更深入了解機構在內地及海外的教育支援工作,包括興建學校、資助孤兒、支援學童等,讓她深受感動。
「苗圃的服務不是一次性的援助,而是一種長期的同行。」她說,也正因如此,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參與,讓更多資源能夠落到真正有需要的地方。同時,她也積極推動苗圃將服務擴展至香港本地,設立親子活動平台、學童學習支援計劃等,回應本地社區的實際需要。
除了苗圃行動,Vivian最近亦加入了善德基金會,參與青少年活動及「關愛科研青年發展計劃」,積極推動社會精英參與公益事務。她希望透過這些平台,鼓勵更多具潛力的年輕人發揮所長,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關懷結合,為香港未來注入更多正面力量。

疫情中的行動:一部電腦,連結一個未來
Vivian特別記得疫情初期,有許多基層家庭因缺乏電子設備,孩子無法上網課。她便立即聯絡不同的資助者與團體,促成超過100部手提電腦的捐贈,並親自上門送到有需要的家庭手中。她說:「我到訪的其中一個家庭,孩子用破舊手機上Zoom課,爸爸因病長期臥床,媽媽則因疫情失業。那一刻我很感觸。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多出來的一部電腦,但對他們來說,是他們孩子繼續學習的唯一機會。」
義工路上的學習與反思
Vivian認為,義工不只是「有心」,還要「有方法」。她積極參與苗圃行動的義工訓練課程,學習情緒處理、與家庭溝通的技巧,以及如何應對特殊情況。「不是每一次服務都會順利,有時你以為你在幫忙,對方卻未必感受到。這些經驗讓我學會更有同理心,也提醒自己要不斷學習。」

讓每一份善意都能走得更遠
從早年的社區參與,到今天成為苗圃行動董事,Vivian的公益之路是一條持續學習、持續實踐的旅程。她不以「做了多少」自豪,也不將公益神聖化,而是把它視為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
「幫助別人,其實是我自己快樂的來源。」她說得平實,卻道出多年來堅持的初衷。
無論是街頭、社區、學校,還是城市邊緣的角落,Vivian始終相信,只要願意踏出一步,溫暖就會擴散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