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陳大夫:從廣州到香港,一位中醫師的堅持與初心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中醫是一門傳統的技藝、一種文化的延續。但對陳大夫來說,中醫不只是技藝,而是一種使命,一種對生命深深的敬畏與承擔。他的故事沒有華麗的包裝,卻如同一味溫潤的良藥,緩緩滲入人心,令人動容。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中醫是一門傳統的技藝、一種文化的延續。但對陳大夫來說,中醫不只是技藝,而是一種使命,一種對生命深深的敬畏與承擔。他的故事沒有華麗的包裝,卻如同一味溫潤的良藥,緩緩滲入人心,令人動容。

幸運與堅持:成為一名中醫的起點

「其實以前在大陸,醫生、司機、豬肉佬,是三大熱門職業。」陳大夫笑著說。他出生於內地一個小鎮,那是一個資源不多、資訊不通的年代。能夠考上大學,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更何況,他考上的是著名的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

在那裡,他接受了七年的嚴格訓練,從基礎到專科,從理論到臨床,一步一腳印。他說得很平淡,但從他眼中,我們看得出那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汗水的時光。「我們那時候讀醫,不是為了賺錢,是因為想幫人。」

初到香港:從裝修工人到重新執業

命運的旅程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畢業後,陳大夫在內地行醫多年,但當他決定來到香港生活時,卻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他的資格在這裡不被承認。

「沒有錢、沒有背景、沒有認識的人,什麼都沒有。」他語氣淡然,卻令人心頭一緊。為了生活,他只能先做裝修工人,一做就是十幾年。但他沒有放棄自己身為醫者的夢。

「我一直知道自己是醫生,只是那時候還沒機會穿上白袍。」直到考取香港的中醫執業牌照,他才終於可以重返診所,拾回那份熟悉的信念。

專治重症:與病魔抗衡的「平民中醫」

醫術高明,卻不收高價。這是陳大夫的原則。他不刻意宣傳自己,也不靠浮誇的名聲吸引病人。他靠的是口碑,是真實治癒過的無數個體。

「我專門醫癌症、中風後遺症和腎病。」這些都是最棘手、最難處理的疾病,但他從不退縮。他說,來找他的病人,往往已經歷無數次失望,已經對醫療系統失去信心。「我醫好了他們幾個月,之後就教他們自己怎樣去調理、去維持健康。」

他強調:「醫不是為了長期依賴,而是為了讓他們重新掌握自己的身體。」這份信念,讓他願意收極低的診費,甚至免費醫治有困難的病人。

「我不是要幫人,是大家一起幫人。」這句話,是他行醫數十年的總結,也是他最深的願望。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中醫是一門傳統的技藝、一種文化的延續。但對陳大夫來說,中醫不只是技藝,而是一種使命,一種對生命深深的敬畏與承擔。他的故事沒有華麗的包裝,卻如同一味溫潤的良藥,緩緩滲入人心,令人動容。

回到社區:與後輩攜手,再續醫緣

如今,陳大夫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同在社區服務,其中就包括康美薈Joyce,一位曾經在他門下學習中藥製作的學生。她邀請師父重出江湖,參與一個以弱勢社群為對象的社區計畫。

「她說,師父你來幫手,這裡真的有人需要。」陳大夫點頭了。他沒有太多考慮,只因為那份對「救人」的執念從未消失。

他說:「我坐在這裡,不是因為要賺錢,而是因為我還能幫人。」

一位醫者,一種力量

在這個快節奏、講求效率和利益的社會中,陳大夫的存在像是一盞燈,一盞靜靜照亮人心的燈。只有一雙手和一顆心﹐但那雙手曾為無數人止痛,那顆心曾為無數家庭帶來希望。

他說:「我這一生,做中醫不為名、不為利,只希望病人能好,家庭能完整,社會多一點信心。」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