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變得越來越快、科技越來越先進,我們是否還懂得,用心去聆聽一個人真正的需要?霍耀明(Ben爸)就是這樣一位選擇逆流而行的人。作為一位資深護士,他在1997年踏足戒毒機構時,並未預料到,這一段經歷會為他日後的生命領航道劃下深遠的軌跡。

被社會遺忘的年輕人
「我經常對那些年輕人說,你知不知道你已經被這個社會淘汰了?」這不是責備,而是一種帶著心痛的提醒。在戒毒機構工作的日子,Ben爸接觸到不少曾被社會邊緣化的年輕人。他發現,這些孩子其實並不笨,甚至比一般人還要聰明,但他們在人生的某個岔路口,跌進了迷失與困惑之中。
「他們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會引發什麼後果,也不覺得自己有價值。」這一份「不知道」,讓Ben爸深感痛心,也讓他立志要做些什麼,去喚醒那份被遺忘的自我。

用心就能開始
雖然身為一名成年人,但Ben爸坦言,當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可以怎樣幫助這些年輕人。他開始留意一些機構和導師,學習輔導、生命教育等知識,其中有一位老師的啟發尤為深刻。在一次次的學習與實踐中,他從一位醫護人員,轉化為一位有使命感的教育者。
「其實你不需要很高深的技巧,用心去聆聽、去理解,就已經足夠。」這是他一路走來最深的體會。

生命教育,就是讓人找回自己
2003年,Ben爸創辦了自己的非牟利機構,致力推廣生命教育。對他而言,生命教育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讓人認識自己、重拾價值的過程。他看到,現今的年輕人不缺知識,但缺的是自我認同與方向。
「他們不是不知道什麼是對錯,而是不知道為什麼做錯了。」這句話,說出了現代教育所忽略的一角。

面對社會變遷,選擇堅持初心
Ben爸感慨,現在社會看似制度更完善、科技更進步,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卻越來越淡薄。「以前我們沒有高科技,拿著醫生聽筒都能救人;現在什麼都有了,但醫療意外卻更多。問題不是系統,而是人。」
即使面對資源匱乏、營運困難,他仍選擇堅持。「我不是一個很會搞宣傳的人,我只是一個導師,做我認為重要的事。」他一邊繼續做護士、養家,一邊推動生命教育的種子在不同地方發芽。

留下的不是機構,而是一份心
如今,Ben爸的兩位女兒已經長大,他仍在醫院工作,也仍然為年輕人奔走。他說:「我沒有什麼偉大的目標,只是希望有人願意相信,願意聽我說,願意伸出手去幫助被社會遺忘的人。」
他未必創辦了一個龐大的組織,也沒有聲勢浩大的計劃,但他用一顆真誠的心,為這個社會留下一份溫暖與希望。
有時候,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微小,但當他選擇不放棄、不退縮,就足以點亮另一個人的生命。霍耀明(Ben爸)的故事,提醒我們: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最珍貴的,或許仍是一顆願意陪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