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害羞、內向、不擅長讀書的人。」黃偉明副校長在訪問一開始這樣說。但正是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老師,卻在三十七年的教學生涯中,照亮了無數學生的生命,更跨越山河,把愛與希望帶到中國偏遠山區。

一段不被看好的開始
黃副校自言從小成績平平,小學時曾名列前茅,但之後便一路下滑,中六時幾乎墊底。他坦言自己對讀書沒興趣,也不擅長表達,卻幸運地考入中文大學。即使在大學中也是勉強畢業,畢業後更因害怕投身社會工作而選擇進入教育學院,未曾想過這會是一條終身的道路。
從Band 1到Band 5:學生教我如何成為老師
初入職場的黃副校,在葵涌的一所Band 1學校代課,一個優良的教學環境,給了他「嘗試和鍛煉」的空間。後來他轉到一所Band 5學校,又讓他體會到關愛學生的重要教育意義。
「我學習能力不高,所以我明白那些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在想什麼。」他說,那些學生未必需要最好的老師,但一定需要關心他們、明白他們、體諒他們的人。
滙基書院的三個十年
黃副校在大坑東滙基書院一教就是三十五年。他形容自己在這間學校的三個十年:
- 第一個十年:擔任班主任,與學生打成一片,懂得「教」與「關心」;
- 第二個十年:擔任宗教主任,推動校園靈性教育,建立感恩文化;
- 第三個十年:晉升為副校長,負責學生事務及國民教育,與同事一起走過不同的挑戰。
他創立的「滙基感恩節」至今已舉辦超過二十屆,影響力更延伸至其他基督教學校。每天早上七點半的「伴你高飛」全校讀經計劃,和高中的「屬靈學兄學姊計劃」,亦是他推動的成果之一。

跨越山河的教育情懷
除了校內工作,黃副校還策劃了長達二十多年的「中國山區體驗之旅」。他帶領學生親赴粵北和貴州的山區,與當地學生同吃同住,建立深厚情誼。
「我們不是去『幫』他們,而是彼此生命的交流。」山區之行不只是物資支援,更是心靈的連結。
他推動的山區服務不單止是物質援助,更是一場生命的同行。他設計出多種支援方式,包括資助當地學生的學費、提供學校所需的物資,以及促進兩地學生之間的心靈交流。不單籌辦體驗團,他還與一位香港負責工程的退休公務員合作,協助修補學校破損窗戶,甚至為缺水的山村引水上山。他亦與內地的伙伴合作,每逢天災(旱災、水災、雪災等),都在香港籌集善款,透過內地的伙伴,親自送到災民或負責單位手上。
這些看似繁瑣的工作,其實多在課餘時間籌備,靠著一班願意付出的師生義工團隊共同努力。他坦言:「籌備的確辛苦,但當看到學生因為這些經歷而成長,一切都值得。」這份堅持與熱誠,不只是對教育的承諾,更是他對生命價值的深切回應。

教育的靈魂,不只是知識
在滙基書院這個信仰濃厚的環境中,黃副校得以發揮屬靈領袖的角色。他從未受過神學訓練,卻能勝任宗教主任一職,靠的是他對信仰的真誠與生命的榜樣。「屬靈,不只是會說道理,而是你活出來的樣子。」他說。
書香滿屋,知識與信仰同行
退休後的黃副校依然活躍於學習,他熱愛閱讀,家中書櫃堆滿了常常翻閱的基督教書籍、唐詩、宋詞、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地緣政治學,甚至是流行的《半小時漫畫》系列。他認為學習不止於學科,更在於對世界的好奇與理解。
「能力是可以訓練的,性格卻是與生俱來的。我至今仍然很內向,但我知道,用說話教導是我的能力,是上天給我的恩賜。」

結語:教育,是一場生命的相遇
黃副校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年青人不需要完美的人,只需要願意陪伴與關心他們的人。他從一個內向寡言的學生,成為一位影響深遠的副校長、宗教領袖與山區體驗的推動者。
他的經歷,不是英雄傳奇,而是一個普通人如何用真誠與堅持,去成就不平凡的教育旅程。這樣的生命故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細細咀嚼,深深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