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只是陪朋友去看看,誰知道一腳踏進去,就走上了這條路。」世界記憶運動協會香港區主席陳志華女士(Eva)回想起自己初次接觸記憶比賽的經歷,語帶輕笑。那是一個朋友因不敢單獨參加記憶課程,邀請她同行。出於義氣,她答應了——沒想到,這不僅改變了她的生活,也改變了她的使命。

記憶力,不只是天分,更是訓練與心態
那年她正值大學時期,課業繁重,但她卻在短短一兩個月內完成了訓練,參加了記憶比賽,並獲得了「記憶大師」的資格。這份成就不是偶然,而是來自她每天早上七點起床跑步、冥想、鍛鍊心理素質的堅持。她坦言,那段時間是她人生最極限的一段日子——每天的時間都排得滿滿,考試、訓練、比賽交錯進行,但也因為這樣,她看見了自己的潛能。
「不是人人都天生記憶力好,但人人都可以透過訓練變得更好。」Eva強調。她指出,記憶比賽考驗的不只是記憶力,更是心理關口的突破。「你越緊張,越容易錯。記憶不是死記,而是要進入一種專注的狀態。」

教育的本質,是點燃孩子內心的火
如今,Eva投身於記憶培訓的教學工作,接觸了眾多學生與家長。她坦言,很多孩子其實並不了解自己為何要學記憶,「很多都是由家長安排來學習的」。但她也遇過那些「眼神閃亮」的孩子,會主動發訊息問問題,主動複習、練習,這些孩子的學習才是真正長遠的。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參加記憶比賽。」她說,記憶訓練需要時間與熱忱,尤其小學生本來就日程滿滿,若沒有自願與投入,很難堅持下去。她強調,記憶力的提升,最終是為了讓孩子能更有效率地學習、生活,而非為了比賽獎項。

記憶訓練,對學業與人生的影響
她分享,有不少學生在訓練後,能更快掌握學校課程,甚至提前完成準備。「有個學生考試前一晚還不回家,當我問他為什麼不溫書,他說:『早就準備好了!』」這樣的例子讓她欣慰,也更確信記憶訓練的價值。
但她也提醒,這不是一條輕鬆的捷徑。「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投入,是做不到的。」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時間與決心。她見過很多學生,最終能堅持下來的,都是那些真正想學、真正看見價值的。

讓學習變得更有趣也更有效
Eva並不認為自己是在「教記憶」,而是在教一種方法,一種讓學習變得更有趣、更有效的方式。她希望透過自身的經歷與教學,讓更多人明白:記憶不只是死板的練習,而是一門可以啟發創意、挑戰自我、提升自信的藝術。
她說得很簡單:「記憶,是一場跟自己的賽跑。」而她,正是那位一直在賽道上奔跑、也願意扶持別人一起奔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