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蔡崇力教授:彈琴,不是為了表現自己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彈琴,不是為了表現自己,而是為了尊重作曲家。」著名鋼琴家、教育家、香港鋼琴音樂協會主席蔡崇力教授,在接受訪問時這樣說。他的這番話,不只是對音樂的見解,更是一份對藝術的敬畏與承擔。

「彈琴,不是為了表現自己,而是為了尊重作曲家。」著名鋼琴家、教育家、香港鋼琴音樂協會主席蔡崇力教授,在接受訪問時這樣說。他的這番話,不只是對音樂的見解,更是一份對藝術的敬畏與承擔。

音樂之道,始於敬仰

蔡教授回憶起自己學琴的初衷,坦言他對偉大的作曲家和藝術家一直懷著極大的敬仰。他認為,學音樂最重要的第一課,就是尊重。對創作者的尊重,會讓演奏者獲得更多;而若只是借音樂來展示自己的技巧,往往會迷失方向。

在他看來,當代許多演奏者在西方自我文化的影響下,過於強調個人主觀感受與表現。他指出,如今很多人彈奏時,不再遵循作曲家原本標示的速度與情感,而是依照自己的理解去「重塑」作品,這樣的趨勢,讓古典音樂逐漸失去了本有的味道。

「彈琴,不是為了表現自己,而是為了尊重作曲家。」著名鋼琴家、教育家、香港鋼琴音樂協會主席蔡崇力教授,在接受訪問時這樣說。他的這番話,不只是對音樂的見解,更是一份對藝術的敬畏與承擔。

技巧,不等於藝術

「現在的演奏越來越快,因為快才能顯示技巧,」蔡教授說,「但其實慢慢彈,也可以展現很高的技巧與深度。」他直言,現代演奏者過分追求速度與張力,忽略了音樂的本質與靈魂。

他提到,曾在三藩市一場於教會舉行的音樂會後,牧師問他如何看待自己的演出,他回答:「我只是盡力尊重作曲家,去演奏他的心意。」在他看來,演奏並不是個人表現的舞台,而是用心去傳達作曲家靈魂與情感的旅程。

「演繹」還是「演奏」?

蔡教授特別強調了一個語言觀點。近年來,無論是媒體還是音樂圈,常用「演繹」來形容演奏音樂。但他認為,「演繹」這個詞包含太多個人詮釋的成分,反而偏離了音樂原意。他更願意用「演奏」,因為這代表了一種謙遜的態度——不是去詮釋作曲家,而是去忠實呈現他的心意。

「你不用再說你要演繹某人」他語重心長地說,「你只要用一顆崇敬的心去演奏,已經足夠了。」

「彈琴,不是為了表現自己,而是為了尊重作曲家。」著名鋼琴家、教育家、香港鋼琴音樂協會主席蔡崇力教授,在接受訪問時這樣說。他的這番話,不只是對音樂的見解,更是一份對藝術的敬畏與承擔。

承傳,是演奏者的使命

對年輕一輩的音樂人,蔡教授有著深切的期望。他提醒,彈琴是一種責任,而這份責任,首先是對作曲家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速度的標記,都是作曲家心意的延伸,演奏者不應該任意篡改,而應努力去理解、去貼近。

「你不需要刻意加自己的東西,」他說,「你練習的過程中,自然就已經加進去了。」音樂的美,在於它的傳承。演奏者的角色,是橋樑,是使作品得以跨越時代,繼續感動人心的媒介。

「彈琴,不是為了表現自己,而是為了尊重作曲家。」著名鋼琴家、教育家、香港鋼琴音樂協會主席蔡崇力教授,在接受訪問時這樣說。他的這番話,不只是對音樂的見解,更是一份對藝術的敬畏與承擔。

當音符承載敬仰

在這個講求自我聲音的年代,蔡崇力教授的話語彷彿是一股清泉,提醒我們回歸藝術的初心。他堅信,唯有敬重創作者、忠實演奏作品,音樂才能穿越時空,觸動人心。

在舞台上,不是演奏者在發光,而是作曲家的靈魂,透過他們的雙手,再次被點亮。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not-to-show-off/。歡迎轉載。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

專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