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12小時的越野挑戰開始,到走進偏遠山區,親眼見證孩子們的需要;從活動參加者、籌委,到站在決策的董事局位置——這一條路白保羅走了超過二十年。他的故事,不只是關於體能與毅力,更關於責任、反思與行動。
跑進苗圃,也跑進了責任
認識苗圃行動,對白保羅來說,是一段很早的緣份。那時他還只是個熱愛長跑的人,參加了苗圃舉辦的「挑戰12小時」。這場挑戰,開啟了他對公益世界的認識與參與。
「一開始只是參加活動,後來參加了內地籌款行程,走過雲南、廣州、茶馬古道……每一段路都不輕鬆,但走得愈多,愈發現自己應該做更多。」白保羅說。
從參加者到籌委:公益背後的複雜與堅持
每次活動結束後,總會進行簡單的回顧與總結,大家分享觀察到的問題與改進的空間。但分享之後,下一步會是什麼?該如何實際改善、真正優化?正是這樣的思考,讓白保羅決定更進一步參與,成為籌委會的一份子。
他開始看到籌款活動背後的龐大工作:路線規劃、報名流程、人手安排、安全風險……每一場活動背後,都是一整年的籌劃與協調。「我原本以為是來解決問題的,結果卻學到更多,看到更多。」他笑說。
進入董事局:看得更高,也看得更遠
十多年前,白保羅接受邀請,加入苗圃董事局。他坦言,這不只是角色的轉換,更是視野的提升。「以前只看到活動怎麼辦;現在要看整個組織怎麼走。」
公益的轉型:從內地到香港,再到亞洲其他角落
隨著內地經濟的進步,許多過去受助的地區已經發展起來。面對這樣的環境變化,苗圃的策略也要調整。
「我們開始把資源更多投放在香港本地,甚至考慮東南亞一些有需要的地區,例如緬甸、泰國北部。每一個新地方的合作都不簡單,要了解政策、資金流動、當地穩定性……這是一條長路,但我們願意一步步走。」
公益也需要專業與策略
白保羅特別提到,現代公益不能只靠熱情,還需要結合商業思維與專業管理。「過去靠義工撐起一切,但現在需要更多企業的支持,也要有清晰的策略和分工。」
他認為,組織未來的挑戰在於人力資源與架構的優化。關鍵不在於尋找「對的人才」,而是尋找「合適的人才」——那些能與組織需求相契合、並在團隊中發揮作用的人。每個人都有其優勢與限制,重點在於他們是否能在特定情境中為團隊帶來幫助。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組織往往不僅依賴全職員工的投入,更需要吸納大量義工的參與者。這些義工的人力,其實在數量上往往超過正式員工數倍,也是組織不可忽視的人才資源。他強調是要發掘「願意參與、能夠貢獻、與組織互補的人」,尤其是在有限資源下,這樣的理解與安排,才是有效組織運作的關鍵。
一步步走,才走得遠
「公益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一場馬拉松。」白保羅說。
他用二十多年,從一名跑者,成為一位願意承擔的支持者。他的腳步,從沒有停下,也不打算停下。而我們相信,當更多像他一樣的人,願意為社會多走一里路,世界就會更加溫暖與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