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一塊木板的修行|李春源博士的斲琴人生

在香港這樣一個節奏急促、空間尺土寸金的城市裡,李春源博士卻選擇了一條看似不合時宜的路。他不僅是註冊建築師、中醫師、古琴師,更是一位親手斲琴的工藝人。對他而言,古琴不只是樂器,更是文化的載體、時間的容器。而他用雙手,將古老的技藝一點一滴地延續下來。

在香港這樣一個節奏急促、空間尺土寸金的城市裡,李春源博士卻選擇了一條看似不合時宜的路。他不僅是註冊建築師、中醫師、古琴師,更是一位親手斲琴的工藝人。對他而言,古琴不只是樂器,更是文化的載體、時間的容器。而他用雙手,將古老的技藝一點一滴地延續下來。

什麼是斲琴?

斲琴,說來簡單,就是自己做一張古琴。但真正走進這門技藝,才會發現它的深度與講究。

「琴其實就是兩塊木板。」李博士笑說。這句話聽起來輕描淡寫,卻藏著無數心血。古琴的面板通常選用質地較輕、較鬆的木材,例如桐木、杉木,這樣才能讓琴聲有足夠的共鳴空間。而底板則需要用堅實的木材,形成穩定的結構,使音色集中、厚實。

但不只是木材的種類,還要考慮木頭的年份、乾燥程度、紋理方向,甚至是曾經存放的環境。「有些舊木來自內地早年拆遷的老屋,那些老木材經年累月,木性穩定,聲音自然地通透。」

在香港這樣一個節奏急促、空間尺土寸金的城市裡,李春源博士卻選擇了一條看似不合時宜的路。他不僅是註冊建築師、中醫師、古琴師,更是一位親手斲琴的工藝人。對他而言,古琴不只是樂器,更是文化的載體、時間的容器。而他用雙手,將古老的技藝一點一滴地延續下來。

一張琴,也是一個人的樣子

古琴的外型多變,有如仲尼式的莊重、蕉葉式的流暢、連珠式的精巧……每一種造型,都是對古代審美與工藝的致敬,也反映製琴者的取向與性格。

「做一張琴,其實就像做人。」李博士說。「你是怎樣的人,做出來的琴,就有你的性格特質。」他認為,一張真正的好琴,不只是聲音好聽,還要有「氣韻」。

每一筆雕斲、每一道弧線,甚至每次打磨時的力道與耐性,最後都會留在琴上,成為它生命的一部分。

在香港這樣一個節奏急促、空間尺土寸金的城市裡,李春源博士卻選擇了一條看似不合時宜的路。他不僅是註冊建築師、中醫師、古琴師,更是一位親手斲琴的工藝人。對他而言,古琴不只是樂器,更是文化的載體、時間的容器。而他用雙手,將古老的技藝一點一滴地延續下來。

做一張琴,要時間,也要用心

「起碼要200個小時以上,而且不能急。」李博士語氣堅定。斲琴的過程繁複而細緻,從選木、雕斲、挖槽、黏合到最關鍵的「上灰」,每一步都不能馬虎。

上灰是一門古老的技術,也是古琴能夠保存千年的關鍵。它使用的是一種特製的灰胎,主要成分是藥材店可買到的鹿角霜,再加上生漆調製成糊狀,層層塗在琴體上,再一層層磨平。從粗磨的200號水磨砂紙,一直打磨到2000號的極細砂紙,每一次打磨都是對琴體的精緻雕琢。每層灰乾透後再打磨,反覆十幾次,最後才能呈現出如陶瓷般光滑細膩的琴面。而這個過程,也給了製琴者時間去沉澱和思考。

顏色與光澤:琴的「衣裳」

除了灰胎,古琴的外觀還可以展現個人風格。傳統上常見的黑色,其實是加入了碳粉;而朱砂則能帶來溫潤的紅色。有人甚至會加入金銀粉、珠貝碎片,製作出所謂的「八寶灰」,讓琴面閃耀出低調卻獨特的光澤。「這些都不是為了浮誇,而是讓琴有自己的性格與故事。」李博士說。

在香港這樣一個節奏急促、空間尺土寸金的城市裡,李春源博士卻選擇了一條看似不合時宜的路。他不僅是註冊建築師、中醫師、古琴師,更是一位親手斲琴的工藝人。對他而言,古琴不只是樂器,更是文化的載體、時間的容器。而他用雙手,將古老的技藝一點一滴地延續下來。

一位老師傅的離去,一門工藝的延續

李博士的斲琴之路,始於一位名叫蔡昌壽的老師傅。他是香港唯一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古琴匠人,一生致力於製琴與教學,將這門幾近失傳的技藝,傳給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他不要求我們做得多完美,但一定要懂得品琴調音。」李博士回憶說,「因為不懂彈,就不懂聲音應該是怎樣的。」蔡師傅剛於2025年2月6日辭世,享年九十二歲。他的一生,像一張琴一樣,低調卻深沉。

一群人的熱情,一種文化的守護

除了自己做琴,李博士也參加了蔡昌壽斲琴學會。這些學員平日都有正職,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專業人士,但每到週末,他們會聚在一起,斲琴、彈琴、交流心得。「我們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保留這個文化。」李博士說。「香港雖然快,但還是有人願意慢下來,靜靜地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在這樣的環境中,斲琴不再只是技藝,而成為了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文化的延續。

在香港這樣一個節奏急促、空間尺土寸金的城市裡,李春源博士卻選擇了一條看似不合時宜的路。他不僅是註冊建築師、中醫師、古琴師,更是一位親手斲琴的工藝人。對他而言,古琴不只是樂器,更是文化的載體、時間的容器。而他用雙手,將古老的技藝一點一滴地延續下來。

結語|琴如人生,一斧一鑿慢慢來

從一塊木板,到一張能彈出天地之音的古琴,過程或許漫長、繁瑣,卻也充滿了美與耐心。李春源博士說:「斲琴其實就是修行,一點一滴做出來,慢慢體會,每張琴都是一段人生的縮影。」在這個快到來不及呼吸的世界裡,也許我們都該向李博士學習,放慢腳步,專注地把一件事做好,讓時間和用心說話。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