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陳志佳:用調解讓社區更和諧

在繁忙的都市之中,衝突與誤解似乎無處不在。然而,有一群人選擇站在矛盾的中間,嘗試用一種更平和、更有智慧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香港社區調解服務團副會長 陳志佳先生(Timothy)正是其中一位默默耕耘的推動者。

在繁忙的都市之中,衝突與誤解似乎無處不在。然而,有一群人選擇站在矛盾的中間,嘗試用一種更平和、更有智慧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香港社區調解服務團副會長 陳志佳先生(Timothy)正是其中一位默默耕耘的推動者。

從參與到投身:一段十年的調解之路

Timothy於2016年加入「香港社區調解服務團」,至今已接近十年。雖然他不是創會成員,但他的熱誠與堅持,讓他成為協會發展的重要一員。「當時調解這個概念在香港還算新,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希望能夠凝聚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為錢,只為推廣調解的理念。」Timothy回憶說。

這份初心,讓他與其他義工們走進社區、學校、公司,甚至議員辦事處,進行免費的講座與實踐活動,努力將「調解」帶進大眾的日常生活。

在繁忙的都市之中,衝突與誤解似乎無處不在。然而,有一群人選擇站在矛盾的中間,嘗試用一種更平和、更有智慧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香港社區調解服務團副會長 陳志佳先生(Timothy)正是其中一位默默耕耘的推動者。

不止是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調解不只是解決糾紛的工具,它教會我們怎樣聆聽、怎樣溝通,甚至怎樣與自己相處。」Timothy指出,調解的核心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學會在衝突中尋找共識、在對立中理解對方。

他舉例說,無論是鄰舍糾紛、物業管理爭議,還是家人之間的矛盾,其實都可以透過調解技巧處理得更好。而這些技巧,也早已融入他自己與人相處的每一個細節。

在繁忙的都市之中,衝突與誤解似乎無處不在。然而,有一群人選擇站在矛盾的中間,嘗試用一種更平和、更有智慧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香港社區調解服務團副會長 陳志佳先生(Timothy)正是其中一位默默耕耘的推動者。

跨界合作,推動文化的轉變

多年來,服務團不但在本地社區積極推廣調解文化,還曾前往內地進行交流,與法院、法學院、不同的調解中心等單位互相學習。

「我們很早就去過杭州和其他城市,但當時他們的調解應用剛起步,現在回頭再看,對方已經走得很快了,規模也越來越大。」Timothy坦言,這些跨地區的交流讓他們反思本地的推廣策略,更加意識到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從項目經理到調解推手:一場自我轉變的旅程

談到為何會投身這條路,Timothy笑說自己早年是做項目管理的,工作中經常需要協調不同部門、處理客戶投訴,久而久之,他發現自己其實已經不斷在進行某種形式的「調解」。

「當時政府正在推廣調解,我就去上課、考牌,越做越覺得調解是很值得推廣的文化。」對他來說,調解是一場學習之旅,更是一場自我轉變的歷程。

在繁忙的都市之中,衝突與誤解似乎無處不在。然而,有一群人選擇站在矛盾的中間,嘗試用一種更平和、更有智慧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香港社區調解服務團副會長 陳志佳先生(Timothy)正是其中一位默默耕耘的推動者。

讓理解取代對立,讓溝通化解矛盾

Timothy與服務團成員,正努力用行動證明:在這個急速變化的社會中,調解不只是專業領域的工具,而是一種可以被每一個人學習與實踐的生活智慧。

透過他們的努力,更多人開始認識、接納並應用調解,讓我們的社區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衝突。這份推動和平的信念,正是現今社會最需要的正能量。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