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關注。家庭作為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環境,其角色和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近日,本刊專訪了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探討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精神科醫生與心理學家的職責分工。
家庭氛圍的影響:一個中四學生的故事
潘醫生分享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案例。一名中四學生在學校被社工發現有自殺傾向,經轉介後來到潘醫生的診所。經過詳細的問診,潘醫生得知這名學生的家庭背景極為複雜:
數年前,學生的父親因腦血管問題中風,導致身體殘疾,無法勝任原先的管理層工作。雖然公司給予輕鬆的職位,但收入大幅減少,讓父親長期陷入自卑與抑鬱之中,甚至時常向兒子發泄情緒,口出「兒子沒用」等傷人的話語。
這名學生一方面對父親的態度感到厭惡,另一方面又因家庭經濟壓力而自責,甚至萌生了成年後以人壽保險換取金錢的極端念頭。母親也因丈夫的病況而情緒低落,導致整個家庭瀰漫著壓抑的氣氛。
潘醫生指出,這名學生其實非常勤奮、聰明,是一位可造之材。然而,家庭缺乏關愛和溝通,使他情緒陷入低谷,甚至對生命失去希望。這個案例清楚地反映了家庭氛圍與父母關係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遠影響。
心理學與精神科的分工:了解差異,找對幫助
在專訪中,潘醫生還解釋了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的分工,幫助讀者更清晰地理解兩者的職能差異。
臨床心理學家的角色
臨床心理學家主要負責心理評估和心理治療,服務對象通常是心理健康狀況異常的人士。他們擅長使用精細的工具進行評估,例如IQ測試、性格分析、認知能力測試等,並提供以語言或行為改變為基礎的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學家常見於醫院、診所、監獄等工作環境,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輔導與治療。
精神科醫生的角色
精神科醫生則專注於精神或心理失調的診治,負責進行診斷、心理治療,以及藥物和物理治療。他們使用的的精神評估測驗工具相對簡便,更多是根據患者的情緒,思想和行為進行分析,作出診斷,而非量化測試。
在治療方面,精神科醫生經常將心理治療的原理融入日常診症中,例如向患者講解認知行為治療的一些基本概念,或教授簡單的放鬆技巧如靜觀及深呼吸練習。此外,精神科醫生還提供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例如腦電璗,以應對更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需要多方合作
潘醫生強調,精神科醫生與心理學家之間並非對立,而是互相合作的關係。在很多情況下,心理學家負責深入評估並進行輔導,而精神科醫生則介入提供藥物或物理治療。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專業醫療人員,大家都應攜手合作,共同守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結語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石。父母的關愛、家庭的和諧氛圍,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潘佩璆醫生的案例提醒我們,當孩子出現情緒困擾時,家庭需要及時察覺並給予支援,而當問題超出能力範疇時,應該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心理健康,從家庭開始,但也需要專業的支援與協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