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與《同悅》的訪談中,有幸與香港紫荊書院的創辦人張紫伶博士對談。她分享了自己投身教育的初心,也談到香港藝術文化的現況,語氣真誠、想法清晰,讓人感受到她對下一代的深切關懷。

為什麼從大學走向中學?
張博士說,原本她在大學教書,但後來發現,大學生的想法已經比較固定,「就算他走錯路,也很難叫他走回來」,因此她決定往中學方向發展,「因為孩子還有空間成長,還能改變、啟發。」她認為,很多教育政策未必真的幫到學生,反而浪費時間和資源。與其等到孩子長大才改變,不如從小培養正確的心態和能力。

藝術,不能等到太晚才學
說到藝術,張博士語氣特別堅定。她指出,香港長期缺乏專為藝術表演的中學,這對有天分的孩子來說很不公平。「學藝術的黃金期,是從小學到中學這段時間,如果整天都在補習,哪有時間練琴、跳舞?」她提到,香港的專業舞者、音樂家很多都要從外地請回來,因為本地的培訓不夠足夠、不夠全面。
教育的目的: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張博士說,她最常問學生的一句話是:「你為什麼要上學?」有的學生回答是為了父母、有的是為了考大學,但她認為這些都不對。「上學的唯一目的,是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你要學會思考、解決問題、成為更好的人。」她強調,不是為了考試而讀書,而是為了自己的人生。

學校不靠補習,也不鼓勵家長幫功課
她的學校有一個特別的做法,就是鼓勵家長「不補習、不幫做功課」。她解釋:「孩子需要學會自己處理問題,而不是什麼都靠大人。家應該是講愛的地方,不是第二間學校。」她提到,現在有太多孩子因為壓力大、生活單一,反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快樂,「回家就應該玩遊戲、休息、講夢想,而不是繼續做功課。」
靈活的課程,給孩子更多選擇
張博士選擇推動IGCSE 和 A-Level 課程,是因為這套制度比較彈性大,給學生多些試錯機會。「你喜歡哪一科就先考那一科,不一定要等到什麼年齡,也不一定要一次過考完所有科。」對於有特別才能的學生,像是運動員或藝術生,她也設計了特別的班級和時間表,讓他們可以比賽、訓練,又不會落後學業。

真正的教育,是用心去做
張博士分享了一位老師的故事:這位老師以前在國際金融公司上班,但後來選擇教書。他每天最早到學校、最晚離開,從不請假。她說:「這就是愛學生、愛教育的表現,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他相信教育可以改變世界。」
家長要學會放手,孩子才會長大
她認為,現在的家長太保護孩子,什麼都幫忙做,結果孩子長大後反而什麼都不會。「你不會每天問老公工作細節,為什麼要每天問孩子做了什麼功課?」
她希望家長能信任學校,也給孩子一點自由,「小朋友不是你控制的機器,而是有自己想法的人。你要教他怎樣負責,不是幫他完成所有事。」

香港的出路,不只有金融科技
張博士最後說,香港不一定只能靠金融或科技發展。「文化和藝術也是我們很強的地方,曾經我們有四大天王、有粵劇、有電影,現在為什麼不能再來一次?」
她希望透過教育,把這些文化延續下去,讓下一代既有能力,也有心去創造一個更好的香港。
「教育不是讓孩子變成考試機器,而是幫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張博士的理念簡單卻深刻,她的行動踏實又有遠見。像她這樣的教育者,正在為香港下一代默默耕耘,種下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