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馮綺雲主席|讓聾人節成為被看見的節日

不是只有聖誕節、情人節才值得慶祝,對聾人節委員會主席馮綺雲Antonia來說,「聾人節」是一場屬於聽障人士群體的盛典,更是一場推動理解與共融的行動。從最初在中心裡跳舞,到後來走進商場、海洋公園,這不僅是一場活動的轉變,更是一場關於尊重與認識的社會教育。她相信,讓聽障人士「被看見」,不只是一日慶典,而是日常中持續發生的改變。

不是只有聖誕節、情人節才值得慶祝,對聾人節委員會主席馮綺雲Antonia來說,「聾人節」是一場屬於聽障人士群體的盛典,更是一場推動理解與共融的行動。從最初在中心裡跳舞,到後來走進商場、海洋公園,這不僅是一場活動的轉變,更是一場關於尊重與認識的社會教育。她相信,讓聽障人士「被看見」,不只是一日慶典,而是日常中持續發生的改變。

從社區中心的一支舞開始

過去我接觸到的「聾人節」,其實只是中心裡的一場小活動。幾位聽障人士在舞台上跳了一支舞,觀眾拍手,氣氛熱鬧。然而,Antonia心裡卻有一絲遺憾——這樣的活動,除了中心裡的人,外面世界根本不知道。

她開始思考:如果我們想讓社會真正認識聽障人士,是否應該把他們帶到更大的舞台上?這個念頭,變成了行動的起點。

走進海洋公園,讓市民遇見手語

2023年,「聾人節」於海洋公園舉行,這是一項大膽的嘗試——首次舉辦「手語好聲音」比賽,以手語「唱歌」作為比賽形式,象徵著聾人社群真正「走出去」的一大步。活動當天,Antonia與團隊邀請了多位表演者及手語翻譯員,讓參加者在遊樂園中不僅能享受遊樂設施,還能接觸手語、了解聽障文化。

比賽參與者涵蓋不同背景,不僅有聽障人士,還包括失明人士、其他傷健人士以及健全人士,展現了真正的傷健共融。Antonia表示:「很多市民是第一次接觸手語,會感到好奇,甚至嘗試模仿。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不是只有聖誕節、情人節才值得慶祝,對聾人節委員會主席馮綺雲Antonia來說,「聾人節」是一場屬於聽障人士群體的盛典,更是一場推動理解與共融的行動。從最初在中心裡跳舞,到後來走進商場、海洋公園,這不僅是一場活動的轉變,更是一場關於尊重與認識的社會教育。她相信,讓聽障人士「被看見」,不只是一日慶典,而是日常中持續發生的改變。

走入社區,貼近市民

疫情過後,「聾人節」轉戰商場。在九龍城廣場舉辦,節目更豐富,不只表演,還有展覽、互動遊戲與即席手語教學。這一次,活動貼近社區人流,也吸引了不少家庭、長者、青少年駐足參與。Antonia說,看見有家長帶著孩子學手語,讓她覺得很感動,未來的共融,應該從孩子開始。

不是只有聖誕節、情人節才值得慶祝,對聾人節委員會主席馮綺雲Antonia來說,「聾人節」是一場屬於聽障人士群體的盛典,更是一場推動理解與共融的行動。從最初在中心裡跳舞,到後來走進商場、海洋公園,這不僅是一場活動的轉變,更是一場關於尊重與認識的社會教育。她相信,讓聽障人士「被看見」,不只是一日慶典,而是日常中持續發生的改變。

讓「體驗」取代「觀賞」

到了今年2025年,活動在樂富商場舉辦,她決定做一個重要的改變:不再只是表演與展覽,而是加入模擬體驗攤位。

例如:

  • 市民需在無聲環境下完成任務;
  • 用手語點餐;
  • 嘗試不說話與人溝通;
  • 觀看「無聲教室」的影片,感受聽障孩子的學習處境。

這些攤位令不少市民豁然開朗,原來聽障人士的日常有這麼多不便與挑戰。也有市民離開時主動說:「我從未想過他們要面對這麼多困難。」

Antonia說:「我們不是要博取同情,而是希望多一分理解。理解才會帶來尊重。」

不是只有聖誕節、情人節才值得慶祝,對聾人節委員會主席馮綺雲Antonia來說,「聾人節」是一場屬於聽障人士群體的盛典,更是一場推動理解與共融的行動。從最初在中心裡跳舞,到後來走進商場、海洋公園,這不僅是一場活動的轉變,更是一場關於尊重與認識的社會教育。她相信,讓聽障人士「被看見」,不只是一日慶典,而是日常中持續發生的改變。

讓制度也聽見他們的聲音

除了推動社區活動,Antonia也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份理解轉化為制度的改變。

她觀察到,很多聽障人士其實有很好的工作能力,但因為缺乏語言支援與雇主理解,難以發揮所長。她希望未來可以建立一個平台,促進聽障人士就業配對,也為雇主提供手語支援與培訓。

她相信,只要我們肯放慢腳步、打開眼睛與心,其實,世界早就準備好聽見那些無聲的聲音。

📢 點擊加入FB專頁,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Facebook 專頁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