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佛教在靈性關懷領域的角色逐漸被更多人重視和認可。在傳燈法師的引領下,一個致力於病患與社區關懷的團隊,自2009年起開始耕耘,至今已在19間醫院中提供佛教關懷服務。這是一個以愛與慈悲為核心的旅程,為身心受困的病患及其家屬帶來了一縷溫暖的光。

佛教醫療關懷的崛起與發展
在傳統上,靈性關懷工作大多由基督教和天主教團體主導,佛教較少涉足。但隨著時代的需求變遷,佛教團體逐漸進入醫療體系。傳燈法師回憶道:「我們的團隊是從2009年正式開始的,當時瑪麗醫院主動邀請我們進駐,為病人提供佛教關懷服務。」在這之前,已有小規模的佛教團體默默進行類似的工作,但未受到廣泛關注。
佛教靈性關懷的宗旨並非宣揚宗教,而是專注於病患的「身心社靈」健康。傳燈法師強調,關懷的核心在於病人是否感到安心,家庭是否得到支持,心靈是否安穩。這種不帶偏見、不分信仰的服務模式,無疑為醫院裡的病患帶來了更多選擇與支持。

從醫院到社區:關懷的延伸
疫情為佛教關懷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某些時期,因流感或疫情,義工無法進入醫院。團隊因而將服務範圍延伸至社區,開展居家探訪。「有些病人從醫院回到家後,病情未痊癒,甚至是進入晚期,我們發現他們的需求更大。」傳燈法師指出,居家環境中,照顧者往往只有家人,壓力遠大於醫院。團隊於是將資源投入到居家探訪,為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心靈支持。
此外,越來越多病人選擇在家中度過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傳燈法師認為,這種選擇顯示了居家關懷的重要性。「我們希望能在醫院之外,為社區和家庭提供更多支持,引導病患和家人面對生命的最後階段。」
多元化的關懷團隊:從安老到視障人士
佛教關懷不僅局限於醫院和病患,還延伸至安老院舍和視障人士。傳燈法師回憶,2009年豬流感期間,許多義工無法進入醫院,於是開始轉向安老院舍提供服務。這一契機促使安老關懷團隊與醫院關懷同步發展,至今仍然是佛教關懷工作的重要部分。
另一個令人感動的團隊,是面向視障人士的「明心團隊」。這個團隊不僅幫助視障人士走出封閉的生活,還鼓勵他們成為探訪義工,攜手照顧獨居或孤單的長者。「視障人士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他們的心靈是光明的。」傳燈法師欣慰地說,這種雙向關懷為長者和視障人士之間建立了深厚的連結。
啟發下一代:覺行少年的參與
佛教關懷團隊還特別重視對下一代的培育。他們成立了一支名為「覺行少年」的小義工團隊,成員年齡介乎8至15歲,主要由義工的子女組成。每逢大時大節,這些少年會與視障和健視義工一同探訪長者,派發福袋,為長者帶來歡樂與活力。「這些孩子的活潑陽光,對長者來說是一種能量的注入。」傳燈法師笑著說。

一個夢想:建立更大的關懷基地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佛教關懷中心經歷了多次搬遷,從荔枝角的小空間到現在的總部。雖然已經有了一個比較穩定的基地,但傳燈法師仍然認為有許多不足。「我們希望能有一個更完善的空間,不僅可以支持醫院和社區探訪,還能進行更多義工培訓與教育工作。」
傳燈法師的夢想,是讓這個關懷工作不僅停留在服務層面,更能成為一種教育和文化的傳承,讓更多人參與到慈悲與關懷的行列中。
結語:以愛為燈,點亮生命
佛教靈性關懷從無到有,從醫院走向社區,從病患延伸至長者與視障人士,這一切的背後,是無數義工的付出和智慧的引領。傳燈法師用慈悲與行動告訴我們,關懷不分宗教,也不分年齡,只要心中有愛,就能為身邊的人帶來光與希望。
佛教靈性關懷的故事,仍然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書寫。我們期待,這盞慈悲的燈,能照亮更多人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