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有一位默默耕耘了十六年的武術推廣者,將一對看似簡單的雙節棍,打造成一項承載中華文化精神的運動。他是香港雙節棍總會的創辦人——劉萬梁師傅。在一次深入訪談中,劉師傅分享了他這些年的努力、堅持與無奈。他的故事,不只是關於武術,更關乎文化的延續與身份的認同。

一段從零開始的雙節棍之路
「在香港,真正將雙節棍變成一個總會,並以它為單一項目去發展的,只有我。」劉師傅語氣堅定。他坦言,雖然在他之前也有前輩玩雙節棍,但從未有人如此系統化地推廣,更遑論建立國際聯盟。
十六年來,他教學超過十萬人,合作學校超過150間。這不僅僅是一項運動的推廣,更是一場文化的紮根與延續。


雙節棍:不只是武術,更是一種文化情懷
劉師傅坦言,他正努力將雙節棍申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地都有朋友申請成功了,為什麼香港不行?」他語帶無奈地說。他舉例,香港有一些看似「生活化」的項目,例如焗豬扒飯,也能成功申請非遺,「那麼雙節棍這種源於春秋戰國,載於《墨子兵法》的中華武術,為什麼不能?」
對他來說,雙節棍不只是李小龍的象徵,也不只是表演工具,而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具現。他希望的不僅是註冊一項技藝,更是讓這份文化情懷被歷史認可、被後人承傳。



世界聯盟與亞洲布局:從香港出發的影響力
在劉師傅的帶領下,雙節棍的推廣早已走出香港,成立了世界聯盟及亞洲聯盟,涵蓋十個國家,各地代表均需學習香港總會的系統與制度。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風格,但我們希望磨合出一套共同的語言,讓雙節棍在亞洲,甚至全球,成為具影響力的項目。」
他提及,11月預計會有一個重大的亞洲聯盟會議,討論進一步合作與發展,未來不排除雙節棍成為亞運項目。

雙節棍的未來,是文化的未來
劉師傅深信,雙節棍不只是武術表演,而是一種文化承傳。他引用李小龍的哲學:「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認為這正是雙節棍的精神。
這條路或許不容易,但他會繼續走下去。他希望,未來有更多人能從雙節棍中,看到中華文化的光芒,感受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情懷。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像劉師傅這樣的堅持者,彌足珍貴。他的雙節棍,不只是動作的延續,更是一道閃耀在歷史與未來之間的火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