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警察這份職業中,除了打擊罪案與維持治安之外,還有一些更溫暖、更貼地的故事正在悄悄上演。由東九龍總區推行的「關匯計劃」(Project i-Care),正正體現了這份溫度。計劃於今年一月正式展開,涵蓋秀茂坪、牛頭角、黃大仙、觀塘、將軍澳與西貢等地區,目標是透過前線警員日常巡邏時的細心觀察與主動關懷,協助社區中有需要的人士——特別是長者、青少年與聽障人士。

多走一步,避免悲劇
「我們多走一步,可能就可以阻止一宗悲劇發生。」負責計劃的東九龍衝鋒隊警司周樹勳這樣說。他坦言,這份工作雖然看似微小,卻往往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日常巡邏中,警員不時會遇到迷失方向的長者。「有時候深夜兩點還在公園見到長者獨坐,我們主動上前了解,才發現他們迷路了,甚至說不出住址。」周警司分享,曾有一名婆婆在嚴寒天氣中走失,警員花了一小時才協助她與家人團聚。「當時她的兒子剛好到警署報案,母子就在報案室重遇,場面令人動容。」
這些看似偶然的相遇,其實是警員們日復日的用心巡邏與主動關懷所換來的成果。

科技輔助,守護長者安全
除了人性的關懷,「關匯計劃」亦結合創新科技。東九龍警區失蹤人口組早前已推行「智蹤計劃」,透過社區捐贈的定位 裝置,協助失智或容易走失的長者家屬進行追蹤定位。這些定位裝置可隨身攜帶,萬一長者走失,家人或警方可依據安裝在電話上的程式協助尋回。至今,東九龍總區已派出38個定位裝置
「我們遇到有需要的長者,會主動提供這些裝置,讓他們的家人安心。」周警司說。
關注聽障人士,提升支援服務
除了長者,「關匯計劃」亦聚焦於聽障人士的需要。根據統計,香港有超過二十萬名聽力受損人士,當中四萬多人屬於嚴重聽障,日常生活中或難以與警方溝通。以往他們面對緊急情況時,往往因為缺乏即時的手語翻譯支援而延誤處理。
為此,警方與非政府機構,包括龍耳、聯青聾人中心及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合作,引入24小時即時手語翻譯服務。即使是報案或初步調查,也能即時進行溝通,避免誤會與不必要的延誤。
周警司提到,早前就有一宗案件,聽障人士因涉及網上騙案而損失二十萬元。透過即時手語翻譯,他們才能清楚表達情況,警方得以迅速處理案件。「這些服務不單止是技術上的支援,更是一種尊重與包容。」


從「執法者」到「守望者」
在市民眼中,警察可能是衝鋒陷陣、維護治安的象徵,但在「關匯計劃」中,他們更像是社區中的守望者。
「我們不是只處理罪案,還希望在市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周警司說得樸實而真切。
他亦希望這個計劃能由東九龍總區推展至全港,讓更多地區受惠。「不論是市民還是我們的前線同事,都覺得這個計劃非常有意義。希望可以長遠推行下去。」這不僅是一項社區計劃,更是一場關於人性與溫度的實踐。當執法人員選擇放慢腳步,聆聽與關懷,社會便多一分安心與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周樹勳警司特別感謝在背後默默支持的多個合作機構與義工團體。「其實他們全部都是義務幫忙,沒有收取分毫,也沒有設任何條件。只是簡單一句『我幫你找義工』,就即時行動,甚至直接打電話到辦公室也有人幫忙聯絡。」他說,「大家其實都很愛這個社區,這份無私的付出,真的很值得表揚。」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project-i-care-kowloon-east/。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