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的生態園裡,一個微小但動人的生命奇蹟正在悄悄上演。幾顆鳥蛋的誕生,成為一堂無聲卻深刻的生命教育課,而這背後的推動者,正是該校STEAM統籌負責人——黃梓冲主任。

一個偶然的發現,一次難得的機會
「其實我們學校生態園裡那棵樹,每年都有雀鳥築巢,但今年,我決定把握這個機會。」黃主任談起這段經歷時,語氣中充滿了珍惜與熱情。
兩星期前,他在生態園發現了紅耳鵯築巢的跡象,巢內有三顆即將孵化的鳥蛋。這讓他回想起去年因天氣惡劣而錯失的觀察機會,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決定購買微型攝影機,並設置YouTube直播,讓學生和家長一同見證野生小生命從孵化到學飛的奇妙旅程。

用科技連結自然與學習
作為STEAM統籌負責人,黃主任深知科技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更可以成為了解自然、激發好奇心的橋樑。起初,他只是想簡單記錄這次築巢過程,但很快意識到:「這麼珍貴的生命歷程,應該變成學生們的學習機會。」
直播畫面中,小紅耳鵯孵出來後,一天天長大,開始長出羽毛,學習站立、啄食、拍翼,甚至還能看到鵯媽媽如何分配資源給三隻小鵯,有一隻因為發育較遲,甚至未能成功生存下來。這些真實的生命片段,遠比課本來得震撼,也教會孩子們理解自然界中最真實的一面——生命的誕生,也同時伴隨著消逝。

老師與學生一起成長
黃主任坦言,這段時間不只是學生在學習,他自己也從中獲得許多感動與啟發。他細心觀察到鵯媽媽如何餵食、如何照顧較弱的小鵯,甚至在生命垂危時,做出「是否放棄」的決定。這些都是他從未在紀錄片中真正感受到的細節。
「我試過嘗試拯救那隻最小的,但最後還是讓牠回到巢裡,讓牠的父母決定怎樣處理。」他說這段經歷難以忘懷,也希望透過分享,讓學生學會同理心與觀察,珍惜身邊的每一段自然奇蹟。

自然課堂的未來藍圖
對於未來是否會繼續設置更多攝影機觀察野生動物,黃主任表示:「如果有需要,我們會做。這樣的學習方式很有價值。」
據他了解,這些小紅耳鵯大約在一個月內便會學會飛翔,屆時便會離巢展開牠們的旅程。雖然離別在所難免,但正因為曾經陪伴過牠們的成長,更顯得這段旅程彌足珍貴。
這不只是一場觀察活動,更是一場生命教育的實踐。黃梓冲主任用行動證明了,只要有心,即使是一個微小的鳥巢,也能成為學生們最難忘的一堂課。
📺 觀看直播:紅耳鵯BB 成長實況 – YouTube 直播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red-eared-bulbul-live-classroom/。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