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片緊湊的土地上,堅持夢想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對於一位非職業運動員而言,把「代表香港參加比賽」這七個字變成現實,需要多少年如一日的努力與熱情?袁思偉,現任香港男子排球代表隊成員,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不是一出道就萬眾矚目的天才型選手,也不是在名校或專業體系中長大。他的故事,是一位普通香港年輕人,靠著對運動的熱誠、在無數失敗中學習、在現實壓力中堅持,最終走上國際賽場的旅程。

從足球場開始的運動夢
袁思偉對運動的熱愛,可以追溯到童年時在足球場上的身影。父親是一位足球員,小時候的他經常跟著爸爸去球場,不是觀戰就是在場邊踢球。晚上回到家,一家人會一起看球賽,打機也只玩足球遊戲。在這樣的環境下,他自然在小學加入了足球隊,週末更會與同學「踢足一日」。
但命運的轉彎,來得比想像中快。小五那年,一位體育老師在課堂上帶他接觸排球,短短兩課後發現他有潛質,便邀請他組隊參加訓練。當時學校還沒有正式的排球隊,老師就親自撮合幾位學生一起訓練,袁思偉也因此踏上排球之路。
青春的磨練:輸得徹底,也學得深刻
第一年參加學界比賽,對手是全港頂尖隊伍。比賽結果是每局得分僅得個位數,無緣任何獎項。但這段經歷並沒有打擊袁思偉的鬥志,反而讓他明白「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再嘗試。
升上中學後,他進入一間體育發展並不突出的學校。一次偶然,他在校園裡看到排球隊的師兄練習,便毫不猶豫加入球隊,並在六年中花大量時間磨練技術。除了室內排球,他也開始接觸沙灘排球。雖然初期成績平平,但到了中五,他和隊友拿下Division 2冠軍,翌年更以黑馬姿態橫掃Division 1,擊敗多間傳統名校,全勝奪冠。
那一年的報章頭條寫著:「奇蹟封王」。對他而言,這不是奇蹟,而是多年努力的累積。
失敗兩次,也要第三次再來過
很多人以為能穿上香港隊戰衣的運動員,一定是從小就一路順風。但袁思偉坦言,他在高中時曾經兩次參加香港青年代表隊選拔,卻連初選名單都沒進入。進入大學後,排球之路仍然崎嶇。大一時他甚至連校隊比賽名單都進不了。
直到大一學期尾,他看到再一次的代表隊選拔消息,決定再試一次。這次,他終於被選中,第一次代表香港出戰亞洲青年錦標賽。這不只是一次比賽,更是他多年堅持後的首次回報。但即使入選了,機會仍不多。大二到大四期間,他多數時間坐在後備席上。比賽贏了,他也開心不起來,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不夠好,開始出現負面情緒。「後來見識多了,心態就慢慢成長了。」他說。「只要自己還喜歡打球,就不需要用成敗定義自己。」

打兩份工,也不放棄每一次練習
畢業後,他選擇投身社會工作,同時沒有放棄訓練。香港並沒有職業排球聯賽,也就是說,即使是代表隊成員,也不會因為比賽而有收入。白天是全職上班族,晚上是代表香港的運動員。「有時真的好累,」他誠實地說,「但同時也很有滿足感。」每週有六晚練習、每天只睡六小時的生活持續了六、七年。他形容這樣的生活,好像打了兩份工。

平凡的人,也能成為主角
他記得小學五年級曾寫過一篇作文,夢想是「代表香港參加比賽」。當時覺得那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沒想到多年後,這個夢想真的實現了。不但成功入選香港男子排球代表隊,更在疫情後的第三年,首次代表成年隊參加亞錦標賽。之後,他參與了杭州亞運會,並成為港隊主力。去年,他所屬球會連續第三年奪得香港聯賽總冠軍,他本人更獲選為總決賽「最有價值球員」。
「有時候我在家中看著獎牌,或翻著手機裡的照片,會感觸良多。」他說。「不是因為這些獎帶來什麼實質好處,而是它們肯定了我過去的堅持。」
多謝你自己,為夢想努力過
袁思偉沒有忘記一路走來的支持者。他感謝伴侶、家人、朋友、教練、隊友,也感謝自己一直沒有放棄。他希望所有正在為夢想努力的人,都能像Dear Jane《多謝你自己》歌詞所說:「若有天讓你揚名經天地,榮獲你要的勝利,留十秒好好多謝最初的自己。」
是的,就算沒有人給你頒獎,也請你給自己鼓掌。

後記
袁思偉的故事,沒有傳奇式的戲劇性,沒有天賦異稟的光環,只有一個普通年輕人對夢想的堅持與熱愛。他的經歷提醒我們,真正的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每天早上睜開眼後,仍願意為夢想再努力一次,也可以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