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訪談中,Fotis Lab董事陳子珊(Mag)分享了她對環保的觀察、感受與實踐,從童年經歷到工作方向,從國際視野到本地挑戰。她語氣堅定卻不失溫柔,一字一句都透露出她對社會的關懷,尤其是對下一代的深切期望。

環保其實是生活的細節
不少人對「環保」的理解仍停留在「回收」的層面,但Mag指出,真正的環保需要從細節做起,從認知改變開始。她舉例:「在日本或台灣,回收塑膠瓶前要洗乾淨、瀝乾水、撕掉標籤,把瓶蓋和瓶身分開才可以回收。這些都是基本常識,但香港人普遍缺乏這方面的教育。」
她坦言,香港人並非不願意做環保,而是缺乏足夠的知識與正確的引導。「很多人以為只要丟進回收箱就是回收了,實際上這些混合物質根本無法處理,甚至會影響整批回收物。」

從生活經驗中學習
Mag的環保觀念,並非來自課本,而是從生活中的體驗累積出來。她在加拿大成長,當地實施押金制,汽水罐回收可獲金錢回饋。「我哥哥很愛喝汽水,我就負責去回收。過去被人罵多了,就知道罐要洗乾淨、分類清楚,否則不收。」
她也提到去日本旅行時,觀察到當地家庭如何分類垃圾,甚至在民宿中也會被告知要怎樣分類。「這些小小的行為,其實背後反映的是一種責任心。我們用的每一樣東西,都不應該只是用完即棄。」

教育下一代,從動手做起
「我可以做的,就是教下一代,讓他們慢慢改變社會。」這是Mag最堅定的信念之一。她認為,環保教育應該從小開始,而且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
她透過工作坊形式,讓小朋友動手參與,親自體驗環保科技。例如把液態微藻轉化為固體, 變成「微藻波波」,模仿珍珠奶茶中的波波,或是利用多種天然藻類維生素和精油製作天然護膚品,將環保變得好玩又有趣。「孩子們不是坐著聽就能學會的,他們需要參與,需要動手,這樣印象才會深刻。」

香港的制度與挑戰
談到香港的環保現況,Mag坦言:「香港的回收鏈不完整,政府政策不夠全面,很多回收物品其實最終都無法真正循環再用。」她指出,即使有心人或團體努力收集塑膠,例如製作成衣物、寵物用品,但缺乏本地轉化設施,「沒有完整的生產鏈,想做也做不來。」
「香港的地小人多,資源有限,但我們可以尋找其他地區合作,例如大灣區、澳門等,共同建立循環經濟體系。」

從本地走向國際
面對本地的種種掣肘,Fotis Lab 的發展策略是「以香港為基地,走向國際舞台」。他們與加拿大原住民社區合作,將微藻技術應用於碳中和項目,也受到歐洲市場的關注。
「在歐洲,企業要交碳稅,環保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履行的責任。」她說,如果香港未來也能實行類似政策,將有效推動企業投入更多資源在可持續發展上。

結語:種下一顆種子,期待改變發芽
Mag深信,每一次教育都是一次播種,即使今天的努力看似微小,未來卻可能在某個孩子心中發芽,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
「團結的力量是重要的,一個傳一個,總有一天會改變整個社會的風氣。」她微笑著說。
這份堅持,來自她對地球的珍惜,對下一代的關懷,也來自她對未來的信念。她沒有高談闊論什麼理論,而是用行動,一步一腳印地走在推動環保的路上。